探祕花蓮

mm-logo會員專區美食旅遊
旅行是一場自我探索過程。跟著花蓮磯崎村返鄉青年腳步,尋訪祕境的撼人瀑布,循著布農傳統獵徑,重新體驗獵人生活,更在阿美母親的「十心菜」裡,嘗到阿美族取之自然的飲食文化。
隱身花蓮東海岸的一個磯崎村,是個種族大融合的村落,阿美族、布農族、撒奇萊雅族、噶瑪蘭族,以及後來移居的閩南、客家、外省族群,在這裡齊聚一堂,在以阿美族為主的台灣東海岸,顯得格外特別。
然而,隨著年輕人外出讀書工作,部落裡流傳的故事漸漸中斷,直到今年,對族人努力保留的山林十分珍惜的布農青年小馬、喜愛水上活動的阿美族青年小瓏,加上想要回鄉學阿美傳統料理的Kating,共同成立了「磯崎好聚落」工作室,開始帶著各地旅人,以深度旅遊的方式,一塊塊拼起屬於磯崎村的故事。

試當一天部落客

來到「磯崎好聚落」山上據點,小馬先以一首布農傳統吟唱歡迎大家,嘹亮又穩如泰山的聲音,迴盪在山谷之間,眼前如張開雙臂的巨大雀榕,是攀樹活動的最佳體驗場。
小馬說,以前大冠鷲喜歡在樹上築巢,早年的布農族為了取得蛋白質,必須徒手爬上巨樹偷蛋,如今的我們,必須穿戴好裝備、利用繩索慢慢上升,才能滿足當布農族爬樹高手的感覺,同時也完成了飛上天的欲望。
攀樹就像自我實現的過程,登上去,就滿足了。
攀完樹,再跟著小馬的腳步走入森林,學著當獵人吧!這時的我,打開了身體所有感官,感受森林中的一舉一動、甚至連味道都得留意,因為這些都是獵人必須具備的敏銳度,而製作陷阱、使用弓箭與長矛,更是布農獵人必學的技能。
說到阿美族,最厲害的就是捕魚技巧啦!水性甚佳的阿美青年小瓏,帶著大家溯溪而上,一路示範怎麼用竹編魚簍步陷阱,只見他用石頭、水草做掩護,巧妙設置陷阱,讓我親眼見識了阿美族的傳統捕魚技法,俯首稱臣。
一路往上游前進,涉水攀爬,遇上大岩壁還得綁上安全繩索橫跨山壁,終於到達小瓏口中的神祕瀑布,一路辛苦換來的震撼美景,絕對值回票價!這時,正午的陽光恰好從岩壁間灑下,聚焦在碧玉般的溪水,如夢似幻的一線天場景,讓我貪婪地看了好久,幾乎捨不得離開。
天光從岩壁中灑下,形成讓人心靈震撼的靜謐美景。

Ina教我的採集哲學

回到磯崎村,一鍋泛著淡紅色澤的野菜湯正等著我,嘗了一口,有苦有甘有花香,讓我味蕾一亮,原來這就是阿美族飲食文化中的「十心菜」,也是小瓏的的姐姐、阿美女孩Kating回鄉後一心要跟母親學的野菜採集技巧。
這幾年,北歐採集料理紅翻天,台灣餐飲界也深受影響,殊不知,最厲害採集達人就在車程數小時之外的部落裡。阿美族人習慣到山裡採集野菜,像是黃藤、月桃、林投、芒草、檳榔、山棕、甘蔗、椰子、鐵樹等植物,但Kating的母親說了,阿美族人只吃這些植物的嫩心,得費工從長滿硬刺的黃藤、林投或山棕裡取得嫩心,體驗過採集過程,我對眼前這一碗儉樸的「十心菜」,再也不敢掉以輕心,小心翼翼、珍貴珍重地品嘗起來。
一邊品嘗我一邊好奇發問,好奇阿美族人為何要如此大費周章?小瓏說,像黃藤可以用來做床;月桃可用來編織;檳榔與椰子是建材,阿美族人採集這些植物回來,幾乎都是一物多用,毫不浪費,體現阿美族取之大自然的生活智慧。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