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陽明山美軍舊宿舍翻修的「白房子」門口吧檯,盧俊雄正在向幾個客人說明咖啡產地和烘焙、沖泡方式,一位新客人突然加入話題:「原來『白房子』是洋蔥的新品牌,但我一直搞不清哪家才是真正的洋蔥餐廳?」
《台灣老店》低潮的領悟 洋蔥牛排創始人談分家

洋蔥牛排分家後,創始人盧俊雄常想起兄弟一起打拚的時候。「我們是宜蘭羅東人,家裡是做木材的,剛到台北時,幾個兄弟還租了間小房,擠在一起睡。」
而今,事過境遷,他走出紛擾帶來的煩憂,也領悟「人生有高點,有低點,有時低點反而是契機,讓人回到原來的樣子。」

類似的疑問,他遇過太多次。自8年前起,洋蔥牛排在新據點出現,部分店面、門市卻又更名為Mr.Onion,許多人就搞不清中文和英文洋蔥,究竟哪顆蔥是哪顆蔥?
和許多分家老店一樣,這又是一個兄弟失和導致分道揚鑣的真實人生故事。
盧俊雄是盧家兄弟中,率先投入西餐領域的一個。1985年9月,他才20歲出頭,就在北市天母東路底開設小店「虹堡格」,由於裝潢具德國風情,匈牙利紅燴牛肉飯及德式蒜味牛小排等招牌菜頗受天母一帶的外國人青睞。
1990年,盧俊雄接下明星龍君兒經營的「老房子咖啡」,將之改名為「洋蔥牛排餐廳」,專賣牛排西餐,也找兄弟陸續投資入股。
「剛開始生意不好,我常一個人躲在店後畫畫。」看似悠哉,其實盧俊雄腦子總是不斷轉著,「當時的西餐廳,只讓客人選主餐,其他都是配好。我就想為何不讓客人從開胃前菜一直到甜點飲料都可以有ABC的不同選擇呢?」
想法一出,兄弟都罵他「頭殼壞去,專門搞些有孔沒榫的(台語,有的沒的)」。因為這樣一搞,廚房得多備多少料?得多花多少工?

但盧俊雄很「鐵齒」,事實也證明他是對的,可以自由搭配的洋蔥牛排套餐一炮而紅,位於天母北路9巷的店面從2個擴成4個,這條巷弄也成天母人口中的「洋蔥巷」。
就像連續劇演的,賺錢了,兄弟就開始意見分歧。「因為經歷過辛苦的低潮期,餐廳做起來後,每個人都認為自己的貢獻最大,加上當時我因心臟二尖瓣脫垂常進出醫院,進到餐廳的時間減少,雖然我擁有最多股份,但兄弟卻覺得配股分紅不公平,彼此也有了爭執。」
說起這段,盧俊雄還是充滿感慨。「我們是宜蘭羅東人,家裡是做木材的,剛到台北時,人生地不熟,加上沒什麼錢,幾個兄弟還租了間小房,擠在一起睡。」
因為早期幾個兄弟都在洋蔥工作,員工們都直接叫「大哥」、「二哥」…「五哥」。排行老二的他是「二哥」,這麼多年來,跟著他的老員工還是不叫他「老闆」,而喊他「二哥」。
但兄弟情被現實衝垮,最後盧俊雄出售所股權和門市店面,自己另開洋蔥,其他兄弟則在後來改名為Mr. Onion。

一度,盧俊雄也想再度擴展洋蔥版圖,積極朝賣場、百貨公司開設門市。「但連鎖店開出去,我才知道若沒有辦法全面顧到,只會讓品質下滑。」他說:「魔鬼藏在細節裡,一個小細節不到位,客人都能感覺。」他承認,這幾年因為分家的紛擾,要處理的事情太多,無法讓每間連鎖店的經營完全到位,洋蔥的品牌形象在市場逐漸下滑,連帶生意也受影響。
他開始思考,衝店家數真的是自己要的嗎?

「我想起最初帶著員工拿掃把漆牆面油漆那時的單純,也想起洋蔥之所以吸引人,不正是因為獨特的氛圍和到位的餐點嗎?」於是,他在原本選為退休地的陽明山租下白房子,希望再次集中心力,「只做好一件事,不要分心」。
至於洋蔥,目前店面只留下天母店和士林店,門市則只保留桃園店和板橋店。「經營版圖變得單純後,我和太太就算忙於白房子的翻修,還是會盡量用餐時間輪流到店面盯著,希望讓客人感受品質回來了。」

站在白房子裡,他對分家已慢慢釋懷。「也許當時我們都太年輕,處理事情都沒經驗,不過都事過境遷,彼此各走各的路吧。」他淡淡地說:「人生有高點,有低點,有時低點反而是契機,讓人回歸原來的樣子。」
洋蔥天母店
- 地址:台北市忠誠路2段132號
- 電話:02-2877-2591
洋蔥天母店
白房子
- 地址:台北市士林區愛富二街厚生巷2號
- 電話:02-2861-1777
白房子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