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 李安的人性測謊機

mm-logo會員專區娛樂
11月2日晚上,在《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120格「未來3D版」的亞洲首映開始前,台北市京站威秀的銀幕上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李安導演本人對著鏡頭對全場觀眾懇切請求,希望大家放開心胸體驗這全新的觀影經驗。李安以自己肉身的巨大臉龐放在銀幕上作為試煉,念茲在茲地提醒著觀眾,接下來所將面對的,將會是一場難以以過去任何經驗值來評估解讀的體會,而這的確是一場絕對需要行前說明的旅程。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中,啦啦隊員與比利天雷勾動地火。(双喜提供)
所有走在時代前端的人,總是需要耐心等待世人趕上的。終究趕上的話,他們成了英勇的先驅;若無人趕上,他們就成了警世的烈士。《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 》在美國首映的評價毀譽參半,媒體紛紛以「無緣奧斯卡」感嘆李安這次太過大膽的嘗試。
這其實應該是完全不讓人意外的。還記得10年前,李安的《斷背山》如何在全場傻眼中飲恨奧斯卡最佳影片嗎?(當年的頒獎人傑克尼柯遜在以怪異的表情宣布《衝擊效應》獲獎後,以誇張的嘴型暗自驚呼「WOW」。)如果連一部同志牛仔愛情電影,都得讓保守的好萊塢在擁抱時保持距離,更何況是一部挑戰影史既定觀影模式,並且狠狠地在美國臉上賞了一個響亮耳光的電影?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把超級盃的中場大秀與戰場交叉剪接,引領觀眾思考。(双喜提供)
如果過去的3D電影旨在提供更加澎湃華麗的視覺體驗,李安120格4K的「未來3D」則方向丕變,縱向地直直挖掘進演員與角色最無法矯飾的眼睛深處。這挑戰的對象並不僅僅是必須重新調整自己演出(與化妝)方式的演員,也包括觀眾;觀眾必須和片中的人物一起,在看著他們眼前對他們侃侃而談的對象時,自己判讀對方究竟是否真心真誠。
有些虛矯是可以輕易一眼看穿的,例如太過虛華制式的恭維場面話。而那些懶得把你當個屁的直率敷衍,倒也來得爽快乾脆。麻煩的是那些自己也忍不住沉醉其中的美妙時刻,例如當妙齡女郎對你投懷送抱,她眼中看到的究竟是天雷勾動地火的前世姻緣?還是讓她因愛國情懷而更加春心蕩漾的美國英雄?當英雄光環的春藥藥效退去,你還會是女孩眼中那個希望每天早上一同醒來的天菜嗎?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展現這群士兵被各種人當作展演愛國心的工具。(双喜提供)
李安的「未來3D」對於電影最激進的革命性所在,其實不是在於更精細逼真且「even better than the real thing」的影像質感,而是在於他所選擇的使用方式。就像首映開演前銀幕上那個巨大本尊頭像的殷切懇求,李安從未如此迫切地渴望讓觀眾理解他所想傳遞的訊息,持續地逼迫著觀眾不停地思考:此時究竟何者為真?有些人認為片中演員的演出參差不齊,無法完全達到李安所要求因應120格影像所應達到的自然無痕。事實上,正是這些分別流露出不同斧鑿痕跡的演出,讓這些角色難以掩飾地成了不同段數的說謊者。
影片剛開始時,一個比利的同袍,驕傲地吹噓著前一晚有個脫衣舞孃如何哈他,隨即遭到大家訕笑:一個脫衣舞孃讓你覺得她很哈你,那正是她的工作。然而比利接下來所面對的,是比判斷舞孃演出更加艱難的挑戰。如果請到好萊塢女星希拉蕊史旺演出比利,會是一場讓人嘆為觀止的奇觀式演出,李安透過讓觀眾身歷其境體驗的比利之旅,絕對是比奧斯卡影后的演出更加讓人難以辨別虛實的迷宮。
而這些在光環與現實之間的虛實體驗,沒有多少人比李安更清楚了。台灣的確應該是《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亞洲首映的最佳據點,不是因為李安是台灣人,而是因為李安每一次載譽歸國,就是一次比利林恩的中場秀之旅。當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政府單位,以及各家企業與媒體,蠶食鯨吞地瓜分著李安的每一分每一秒以及他所說出的每一句話,然後挪用為自我推銷和自圓其說的政績背書與勵志嘉言錄,都正在把李安推上中場秀那個讓他瞠目結舌無力反抗的舞台。
溫文儒雅的李安不會公開反抗,但不會看不出錦上添花者的言不由衷。媒體攝影的閃光燈刺傷了李安的眼睛,但那不會是最受傷的感覺,更讓人無力的是深知這一切演出終將徒勞,就像政府單位一次又一次的向李安的諮詢淪為周而復始的泡沫,那比不知為何而戰更加消磨一個戰士的意志。
  • 作者:張士達, 文字與電影工作者,曾任職中國時報等媒體,並擔任金馬獎等各電影獎項評審。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