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瓦那電影節II】美國封鎖經濟 封鎖不了情慾

mm-logo會員專區娛樂
電影節其實放映了近四百部片,主要來自中南美洲,但也有各大影展當紅電影,譬如《樂來樂愛你》(La La Land)或者智利導演帕布羅拉瑞恩執導的美國片《第一夫人的秘密》(Jackie),奧立佛史東還親自到了哈瓦那,出席《史諾登》座談會,總的來說,哈瓦那電影節就和世上包羅萬象的影展大同小異,但非常強調拉丁美洲自主性,所以決定少用英文字幕?由於只有一半左右的電影有英文字幕,所以我的選擇有限。其他國家就略過,專談電影中的古巴吧。

外國人眼中的哈瓦那

《滾石合唱團南美之旅》(The Rolling Stones ¡Olé, Olé, Olé! A Trip Across Latin America) ,一部音樂紀錄片竟然擠入人山人海的觀眾,我選的原因只是想說米克傑格總不會講西班牙文吧?!憑我對米克傑格盲目的信任才來看。不過英國導演一上台就先抱歉說自己西語太差,片中還是有許多西班牙文,開演前觀眾就反應超熱情,看完後才知道哈瓦那的觀眾對這部片這麼激動是有原因的。
全片跟著滾石演唱會跑遍南美,包括阿根廷、智利、巴西這些色彩豔麗繽紛且死忠搖滾歌迷很多的國家,在片中竟然都只是古巴的點綴,因為古巴才是這部片的主角。滾石從沒來過古巴,老實說古巴也從沒有這種等級的演唱會,更搞笑的是,滾石選定的日期竟然只和歐巴馬古巴之旅差一天,所以古巴政府起初覺得一個頭兩個大。
世上其他地方要是美國總統和滾石合唱團同時造訪,肯定是由兩種不同單位接待,但古巴是中央集權國家,所有事都得勞爾卡斯楚說了算,再加上在職美國總統已經88年沒來過古巴,滾石合唱團也從來沒來過,兩場活動規模都大到史無前例,壓根讓平日閒散慣的古巴行政體系難以負荷,後來滾石只好改時間,偏偏教宗突然跳出來說那是天主教休息日,因此古巴drama繼續上演…
滾石南美行紀錄片。
導演似乎是拍MV出身的,所有國家都被他拍得美不勝收,連中南美各國的原住民也被他拍得好像稀有裝飾品般可愛,他還把哈瓦那拍得太美,明明路上殘破建築物多得驚人和老爺車都在排廢氣,但在這導演的鏡頭中都只有明亮繽紛。
這部演唱會紀錄片理論上毫無批判力道,導演只想把片子拍成熱情有勁的演唱會MV而已,但他仍無意中觸及了正在對外開放的古巴,內部卻百廢待舉,腳步完全跟不上外面的世界,古巴很輕易就能贏得全球的好奇目光,但他們並不是個非常有效率的國家,幸好大家對古巴很寬容,知道在這得慢下腳步。
外國人看古巴頂多就和這部片描繪得差不多,看到古巴鮮豔的老爺車和有特色的殖民建築以及低落的行政效率,滾石演唱會如一陣旋風掃過,只能窺看到古巴最表面的顏色。絢麗迷人但只是表象。

古巴人看古巴

經典數位修復版放映現場,耆老盡出。
古巴曾有品質極高的電影,T.G. Alea六七零年代的經典名片《低度開發的回憶》和《古巴人打擊惡魔》(A Cuban Fight Against the Demons)等片都在影展中推出數位修復版。《低度開發的回憶》不太像部社會主義革命宣傳片,主角比較像是陷入自己不知何所適從的憂鬱與厭煩的中產階級,討論革命並不需要歌功頌德,《低度開發的回憶》是永遠的經典。
古巴片《和以前不同》全片只有兩個演員也能拍得高潮迭起,著實難得。
現在的古巴電影產量稀少,雖然電影節硬湊了不少短片、紀錄片和動畫,不過真正代表古巴進入競賽單元的只有三部劇情長片。分別是《哈瓦那的最後幾天》 ( Ultimos dias en La Habana,The last days in Havana),《和以前不同》 ( Ya no es antes, It’s not like before)以及《分享史黛拉》(Sharing Stella)。雖然古巴電影年產量如此稀少,但影展中這三部片品質都不差,演員大鳴大放揮灑自若,拉美人天生愛演吧。
《哈瓦那的最後幾天》社會問題全包了,上圖是垂死愛滋病患,下圖是未婚懷孕少女。
最後獲得評審團獎的《哈瓦那的最後幾天》,幾乎全方位的觸及到許多古巴的社會問題,主角是一個垂死的愛滋患者,原以為照顧者是他的同志伴侶,結果並不是,他只是主角很想移民去美國的高中同學而已,兩人相濡以沫互相幫忙。其他旁支觸及未婚懷孕的未成年少女、古巴缺肉的配給制度,飆漲的房地產和小鮮肉妓男等,交織出一幅現代哈瓦那浮世繪。
《和以前不同》的海報。
獲得觀眾票選獎的《和以前不同》同樣有古巴裔美國移民。全片只有男女主角兩個人,兩人是高中戀人,但女方畢業後隨即移民紐約,如今兩人都已60歲左右,女方重回哈瓦那,兩人似乎想重續前緣,但畢竟有著40年的隔閡,男女主角都演技精湛,雖然僅在一間屋內的客廳、房間、廚房之內翻轉,但兩位上了年紀的男女主角始終讓人目不轉睛。
《分享史黛拉》則是哈瓦那年輕人的眾生相,用偽紀錄片形式拍攝出年輕人的渴望與夢想,當然他們也會討論移民。
看來是否移民是許多古巴人心裡念茲在茲的議題,倒也不是說,每個古巴人都想移民,和我聊過天的古巴人都不想移民,因為那會是個耗費金錢和精力的龐大工程,偷渡則太危險了,反正古巴有糧食配給,並不會餓死,他們沒必要鋌而走險,更不想叫家人冒險,再加上哈瓦那天氣太好,在社會主義國度待久了會有惰性,大部分人雖會抱怨太窮,但並不想大費周章去改變閑散的生活型態,移民也真的很困難,許多人並沒有那麼強烈的渴望。而移民到邁阿密的古巴人當然也會有離散文化(diaspora)中的身分認同困擾和思鄉情緒,古巴人見多了同鄉到了美國後的身分認同障礙後,也知道並非逃到邁阿密,人生就能變成康莊大道,很有可能只會活得更累。
雖然約略讀到一些對古巴政府審查制度的批判,不過古巴並不是亞洲的北韓,拉丁美洲人天性熱情又愛大鳴大放,電影中關於情慾流動、抱怨政府、是否移民等全都有細緻的描繪。古巴或許是個被美國封鎖的島國,但古巴人的熱情實在也很難被鎖。幾部長片放映前都加映了古巴短片,我看到的兩部全都在談情慾。相較於討論政治,古巴人似乎更熱中談情說愛。外人以為古巴人活在鐵幕裡,但他們其實活得浪漫,也頗能自得其樂。
經常處於大排長龍的戲院,放古巴片時,觀眾尤其多。

西班牙文

晚上10點40分,戲院前仍大排長龍,門尚未打開,但這部片明明表定時間是十點半開演,總之,在古巴要學會等待。我決定不等了,因為我本來就沒排隊,從隊伍中走過時,又有人對我揮手喊Chino,還指指自己前面的位置,意思是願意讓我插隊排到他前面,這樣我就不用走到隊伍的最後面,但我當時覺得有點累所以婉拒,沒想到古巴路人好奇寶寶又追上來問了一堆問題,介紹完台灣概論後,路人甲得知我是記者後問我:「那你昨天有去奧立佛史東記者會嗎?」當然沒有啊,我壓根不知有這些會議,路人甲隨即拿出一張列滿各式研討會的單子,很熱情地說,假如我要去XX研討會,他明天可以帶我去。我問,是用西班牙文討論嗎?那我不需要。
參加哈瓦那電影節的感想就是,還是練好西班牙文再來吧,不然隨便一個古巴的路人都懂得比你多。(首圖為哈瓦那電影節海報, 哈瓦那電影節官網提供)
著名美國導演奧立佛史東也參加了今年的哈瓦那電影節。

何瑞珠

紐約大學電影理論研究所碩士. 資深媒體記者、影評人,曾任台北電影節策展人,現任中天新聞國際中心召集人 。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