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平底鍋解決一餐 馬鈴薯鍋餅兩吃

mm-logo會員專區美食旅遊
有時候懶得洗鍋子,又懶得出門覓食,冰箱只剩馬鈴薯跟蛋,怎麼辦?摻在一起作成馬鈴薯鍋餅啊。馬鈴薯、蛋、起司,煎出來黃燦燦酥香香,有蔬菜有澱粉有蛋白質有油脂,而且這三種食物誰不喜歡呢。

口感鬆香軟 關鍵是水洗

我家的馬鈴薯鍋餅有兩種版本,最大差別在「過水」。過水的版本麻煩些,但若想吃到如薯條薯餅般外酥內鬆的口感,此步驟絕不可少,原因在於馬鈴薯裡有大量澱粉,如不泡水洗掉,會讓餅體黏黏軟軟,而且,薯絲容易氧化變色,就不潔白了。
步驟很簡單,馬鈴薯切細絲,泡醋水洗去多餘澱粉同時預防變色,用奶油炒軟,倒入拌有起司碎的蛋液,兩面煎黃就能吃了。調味只有鹽和胡椒,要假掰點,陽台摘點迷迭香羅勒什麼的切碎加進去也行。反正只要洗一個平底鍋,好開心啊,多花個一兩分鐘也無妨。
馬鈴薯絲泡完醋水瀝乾,先用奶油稍稍炒軟上色。

薯絲不水洗 做成解構版芋粿巧

至於馬鈴薯鍋餅的另一種版本,不但不水洗,還不加蛋,蛋過敏的也可以吃。
這回馬鈴薯不用刀切,連皮洗淨刨成細絲,刨完不泡水,不但可保留維生素C,而且這回我要它的澱粉。沒蛋,加一匙高筋麵粉增稠,(要是你麩質過敏那就換成在來米粉或玉米粉吧)。培根洋蔥切碎,入鍋炒到狐狸色,鹽巴胡椒迷迭香調味,拌入薯絲回鍋再煎,兩面金黃就起鍋。
保留馬鈴薯澱粉,口感會跟薯絲泡過水的很不一樣,QQ膠膠軟軟帶點半透明,很像鹹酥雞賣的芋籤條。這也不奇怪,因為芋籤條的QQ質感就是太白粉、樹薯粉做出來的,前者的原料,就是馬鈴薯澱粉(坊間太白粉現在多以樹薯粉濫竽充數,日本太白粉才是馬鈴薯做的)。
這款鍋餅味道很台灣,炒過的洋蔥對應紅蔥頭,培根則是臘肉的替身,胡椒跟迷迭香完全被亞洲味壓落底,套句流行的說法,簡直就是拆解版芋粿巧嘛,哈哈。
明明用的是西式食材,這款鍋餅吃起來超像台式芋粿巧,味覺Déjà vu。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