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月光下的藍色男孩》 從沒飯吃到有飯吃

mm-logo會員專區娛樂
阿璜在海中教小夏隆游泳的戲以孩童的視角呈現。
阿璜在海中教小夏隆游泳的戲以孩童的視角呈現。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但在《月光下的藍色男孩》裡,發生在童年與成人後的兩場餐廳請客吃飯戲,卻掀起主角夏隆(Chiron)內心的寧靜革命,體會飽足之外的情感波動。
從感覺與情感出發,使《月光下的藍色男孩》在眾多強調族裔問題或政治批判的非裔美人獨立製片電影中,殊為罕見。坐下來、吃頓飯、好好聊聊天,這類再尋常不過的生活即景,反而是影片最動人的地方。當然它也有衝突、血腥、暴力、毒品與性愛,只不過編導貝瑞傑金斯(Barry Jenkins)將這些全收納入含蓄詩意的美學風格之下,尤其以「小個」、「夏隆」與「黑仔」三個名字為篇名,拆成童年、青少年、成人三段式的成長故事,彷彿回憶的觀點,多了包容與溫暖。
第一段中飾演毒販「阿璜」的馬赫夏拉阿里(Mahershala Ali)體貼斯文,在小男孩夏隆因同學追打,躲進廢棄公寓久久不敢出聲時,阿璜拆下封閉窗戶的木板,成為夏隆生命的一道光,打開一扇門。阿璜請沉默的小夏隆到餐廳吃飯,又邀他回家,逐漸取得信任,建立形同父子的關係。一場阿璜在淺海教夏隆學游泳的戲,鏡頭從小孩浮出水面的角度,捕捉兩人互動,讓缺乏安全感的夏隆首次體會「你在世界中央」的感覺,無懼浮沉。
《月光下的藍色男孩》中阿璜請小夏隆吃飯。
海洋象徵廣闊的愛,黑夜與海洋則是夏隆愛情的催化劑。中學時期的他在海邊首次與好友凱文經驗同性之愛,但童年階段因翻滾打架最初的肢體碰觸,和因集體好奇窺看彼此的生殖器,都為此埋下伏筆。夏隆早年矮小纖細的外貌與後來的性傾向,是遭受校園霸凌的主因,毒蟲母親的賣淫更使他備受歧視與攻擊。

歡迎加入鏡週刊 會員專區

限時優惠每月$79
全站看到飽

10元可享單篇好文14天
無限瀏覽

已經是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