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者與受訪者之間的關聯時常很有趣,那種面對陌生人的緩慢揭露,時常像剝掉層層洋蔥皮。從表皮的淡淡香氣開始談起,隨之而來的是刺鼻或辛嗆到掉淚,一向無法預知,只能用自己的步驟緩慢剝,每一層都得停下來,深呼吸,再剝。
【瘋祭典】全世界最難訪問的人:我的阿公

「我7歲那年,我老北就死了。我讀書只讀到國小,然後開始工作,後來是我老婆帶我拜媽祖,以前我只是跟著拜,沒想到因緣際會,開始幫媽祖工作…」
我坐在基隆慶安宮廟埕廣場的矮椅子上,後頭轟隆隆鞭炮聲響,這是媽祖生日的前一日,農曆3月22日。我正在專訪慶安宮主委童永,91歲,如果不談各式鄉間小廟家廟,他是台灣眾多宮廟中年紀最長的管理者。除此之外,他還有一個身分,我的外公。
採訪行程前,在公司裡開了會。大夥兒一派輕鬆,說這回我們主題是你阿公呢,這樣安排輕鬆得多,架機器或進廟拍攝,看來都不會有問題。我一面點頭說好,一面在紙上詳詳細細列出了待訪的問題。我唯一沒想到的,是這受訪者換成我的親外公,竟然這麼難。
童永出生於1927年,那當然還是一個動盪不安的年代。他出生時是老幾、年幼時經歷什麼,又如何當上慶安宮主委,我一概不知。如果有記者要採訪我,我肯定是最失職的外孫女。我只知道他對子孫一向很嚴厲,但他很疼我,我當年說要出國圓夢,他馬上從櫃子拿出一筆現金給我,說要支持我的夢想。
我對童永最脆弱的記憶,是2年前我三舅過世那時,我母親與阿姨舅舅們以跪姿進入慶安宮行政大樓,在主委的辦公室,跪著報告他兒子離開的消息。
當時童永坐在辦公桌前一聲不吭,彷彿早已經知道跪姿帶來的答案,他以沉默代替任何回應,一如既往地起身工作安排廟務。慶安宮向來和政界有親,那陣子接近選舉,來往許多政治人物走訪求神拜票。童永身為廟裡主委,自然要接待,他拿起麥克風說話,井井有條,好似雲淡風輕。

那幾天我去看他,私下他卻突然真的像接近90歲的老人了,嘴角歪歪斜斜,話語不清,語序失調。但看到的人什麼也不能說,他是頂天立地的長者,他不要安慰,只要一切回歸如常。他是我外公。
這自然也不是他第一次承擔失去,妻子兒子各自離開人生旅途。童永卻始終走在同一條道路上,長路漫漫,他徐徐前進。「我91歲了妳知道嗎?」他常常在跟我閒談時比手畫腳強調,91歲,自然要經過很多事情,失去也是其一。
時間拉回到採訪這天,我拿起紙筆,突然什麼也問不出。我搔搔頭想了半天,只能拜託先從慶安宮歷史說起,先講歷史再談媽祖聖誕的遶境活動。「阿公,可以說說你從過去到現在,怎麼當上主委的嗎?」
「我7歲那年,我老北就死了。我讀書只讀到國小….後來是我老婆,就是你阿嬤,她帶我拜媽祖。其實,我以前也只是一個信徒,自己創業以後,傻傻跟著她拜,沒想到因緣際會,開始幫媽祖工作。」因緣際會是什麼呢?身為信徒加入慶安宮管理委員會,不知道怎麼的就被推舉成主委了。

「這些哩攏不知,但是哩問我,我要謝謝的是妳外婆,她現在已經做仙了,但我要謝謝她。如果不是她帶著我,我不會有機會幫媽祖服務。」童永語落,我眼底淡淡含淚,「你很想念阿嬤,很感謝阿嬤嗎?」「我多懷念妳阿嬤,你記不記得她墓前的祭文,那就是我對她的心意。」
在基隆偏郊的山上,是有這麼一塊整理得整整齊齊的土丘,裡頭住了我外婆。我記得墓前有塊大石碑,用標楷體刻上了祭文,寫滿思念與感激。外婆走了多少年我幾乎也不復記憶,只記得告別典禮時來祭拜的人好多好多,整條馬路排滿了花籃,那是阿公的不捨。







我坐在慶安宮廟前的板凳上,身後架著機器,童永別著麥克風,繼續回答我的問題。有兩百多年歷史的慶安宮,他接手了20多年,把這兒從舊廟改成香火鼎旺的大廟。為了環保,童永把原本宮廟的11座香爐改成4座;他首創廟中黃光,增加宮廟的溫暖和氣派感;他建起行政大樓,蓋了免付費的讀書中心。
有清貧家庭或學校醫院有需求,他自然要捐,分毫不取一切回歸公益,「慶安宮多有錢?其實不是這樣,只是取之社會,用之社會。」他這樣回答我,語氣很自然平淡,我明白,他是真的這樣想。
慶安宮算是一個地方性廟宇,跟龍山寺行天宮比,自然是不大的。只是在人口僅37萬的基隆,這兒的光明燈一年能點起4萬座。再看慶祝媽祖聖誕的遶境之日,排隊人潮得花一個小時才能鑽到轎底。「基隆天氣比較溼滑,所以轎子特別架高,底下鋪了墊子,怕老人家滑倒。」3座神轎依序排列於慶安宮門前,我細看,果然特別高,蹲低身子就能求福,每一座轎前還有人攙扶長者,就怕危險。

慶安宮的媽祖遶境規模不大,走的是精緻路線。在這兒沒什麼重大的繁文縟節,只要願意跟著媽祖走一趟的,都好。於是可以見到許多民眾原本在遶境隊伍後安靜跟隨,後來都被邀請扶著神轎慢行的身影。這也是慶安宮非常安適的在地溫暖。
有人說,要當上廟裡的主委,口袋裡得有點閒錢。童永自然是有一點錢的,但那都不重要。人生旅途走至如今,已經不再爭取贏了多少,而是多能夠承擔失去。那一層層失去的記憶,是被剝掉的洋蔥皮,在我眼底非常嗆辣,可是又不得不寫下來,因為這是我最難採訪的受訪者,我的外公,童永。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