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霞海城隍遶境活動,慶典前來到台北霞海城隍廟,卻不見平常供奉在廟裡的七爺、八爺以及文判、武判等4尊神將,原來神將們為了接下來的遶境活動,先「回家」換衣服了。
下回看廟會 記得要神將身上的這兩樣東西

台灣囡仔,從小到大、或多或少都看過廟裡的迎神賽會,尤其是熱鬧接力的遶境陣頭,讓人目不暇給,也因此很少有機會仔細瞧瞧神將上的配備,原來神將身上有兩樣東西是可以索取、保平安。






「家」指的是稻江八大軒社之中的「靈安社」,靈安社總幹事吳柏勳說,當年城隍廟蓋好後,大稻埕商業蓬勃發展,地方仕紳想要迎神,但迎神只有一尊城隍爺出來,感覺孤零零的,於是西元1871年,大稻埕商人集資,去福州刻了一對七爺八爺回台,這就是靈安社這一對有147年歷史的七爺八爺,也是現在北台灣最老資格的范謝將軍,加上靈安社的文武二判官,均被登錄為台北市無形文化資產。
平時靈安社的4尊神將供奉在霞海城隍廟裡,只有迎城隍的時候才會請回靈安社,吳柏勳進一步解釋,神將請回來、出巡前,會為祂們換上新衣、帽子及篙錢,「篙錢」指的是范謝將軍出巡時,繫於帽子下的黃色長條型紙錢,信眾相信有神明加持過有靈力,具有收驚、除煞的功能。

因此每當七爺八爺等神將出巡時,身體擺動、篙錢自然掉落時,就會有信眾向前爭相撿拾,但不能強行拉扯,那可是對神明不敬。至於,靈安社對於即將換新的「篙錢」也不假他手,全靠虔誠師兄弟一刀一刀割出來,並把神將戴了一整年的黃色篙錢,製作成外觀精美的平安符,在遶境時發給信眾。
七爺八爺、文武判官等神將,身上配載的保平安聖物除了「篙錢」,仔細觀察,脖子上還掛有一顆大的或是一整串小的「鹹光餅」,這種中間有洞、以繩串起的鹹光餅也稱為「繼光餅」,相傳是明代將軍戚繼光捉拿海盜時,叫手下製作出方便儲存的行軍乾糧,至今也成為廟會陣頭、神將脖子上常戴的平安餅。
霞海城隍暗訪或是日巡時,廟方會將預先準備好的鹹光餅,交由遶境隊伍報馬仔、還願將腳沿路發送外,靈安社還會把信眾寄付的鹹光餅,再一個個印上有神明加持、「霞海城隍爺」字樣的印章,聽說更有神效。
所以下回參加廟會遶境、看熱鬧時,記得拿神將身上自然掉落的「篙錢」、沿路分發的「鹹光餅」,這些可都是平常少見的平安符呢!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