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爐霍縣是「郎卡傑」唐卡畫派的發源地,因而在當地成立了唐卡協會。從前唐卡藝術素來是傳內不傳外、傳男不傳女,導致唐卡藝術一度面臨失傳危機,官方為挽救唐卡藝術,在爐霍成立了培訓基地,打破原有陋習,開始系統性傳承。由於爐霍縣本身的經濟並不發達,官方便優先招攬聽障或是特貧家庭的孩子來進行培訓,除了讓孩子們食宿全部免費,每個月還會給孩子們人民幣300元零用錢來改善家境。
一帶一路上最溫柔的筆觸—唐卡

為著看四川「一帶一路」上的種種建設,採訪團隊總是在各種設施中穿梭,像是醫院啦、農場啦,拉車拉個3到5個小時還沒到點這種,有時讓人有點厭世。行程到第6天時,一大早說要參觀「爐霍縣唐卡協會」,說實話,我翻了個白眼。可是才走進去,所有人就被唐卡藝術震攝住了,好美,好細緻。就連坐在畫室內每一雙認真作畫的眼神,都令人覺得美好。






我們在協會中看見最小的孩子是一名12歲的聽障兒童「洛益」,他來自遊牧家庭,父母把他送來畫室,已學了4、5個月。可能是因為聽力的關係,洛益在大批記者闖入畫室時,依舊十分入神的做著自己的功課,可愛的模樣讓我們一個個湊到跟前看他畫畫、要求合照,還要他配合比讚,一開始洛益表情還相當無奈,甚至不知道為何要豎起大拇指,但最後畫室大合照時,洛益自動比了個讚,讓大家非常開心。

那種開心是發自內心的,不只是對藝術的感嘆,更是畫室裡面這一張張孩子的臉孔,可以看出他們真的熱愛畫作,同時還可以靠自己改善生活,唐卡藝術也得到傳承,一舉多得。
畫唐卡很考驗定力,一天要畫8至9小時,按傳統盤腿而坐,不用桌椅。初學者從鉛筆畫線條學起,學3年之後才能上進階班,運用染料和上色,上色培訓也要花上3年,要熬6年才算出師,這些孩子算是在協會住下了。






和前幾天我們一路看到的扶貧建設不相同,唐卡或許不是立竿見影,也不是最讓人荷包滿囊的,但卻是這些政策當中最溫柔的一筆,像唐卡一樣,細緻的、溫柔的。

唐卡(thang-ga),多指盛行於藏區和藏傳佛教文化圈可以隨時展掛供養的佛像捲軸畫。「thang」的本意是威力無窮、包容萬物的原野;「ga」是遠古時期藏族原始宗教指可以懸掛出來的符號形式的圖騰。唐卡的經濟價值非常高,普遍一幅至少要人民幣1萬元(約新台幣45,000)起跳,眼前這些作品,雖然每幅我們都買不起,但拍下滿滿唐卡的我們,在走過唐卡協會後,也有種被保佑的感覺(合十)。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