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是芬蘭湯姆本人和他筆下形象完全不同,清癯瘦高的男主角佩卡史特朗詮釋得很好。而飾演他長期伴侶的勞瑞提卡寧也非猛男一族,而是優雅清俊的舞者。與其說影片在表揚芬蘭湯姆的藝術成就,不如說是藉此爬梳同志由黑暗到重見天日的篳路藍縷,以及對情慾的去污名化。 因此,當主角在家飾店緊握不久人世的伴侶、為他選了過去笑稱「娘炮」的豔黃色作為他們的窗簾布時,這遲來的「成家」感,無疑是令人唏噓又動容的。而除了差點成為他「情敵」的姊姊,家裡無人知曉他的性向與身分,更說明了偏見與恐懼的可怕。 今日芬蘭已正式承認同志婚權,本片遂成為另類勵志的應景之作,但現今台灣當反同者無所不用其極地反智反制時,它更像警告與提醒。 用畫筆對抗偏見,從下流變成國寶,這是芬蘭湯姆的寫照。如果台灣繼續往前走,多年後要把祁家威或李幼鸚鵡鵪鶉搬上大銀幕時,會像這部電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