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夜裡的神鬼交鋒 嘉義過溝攑火燈

mm-logo會員專區美食旅遊
每年農曆6月底最後3天,嘉義布袋的過溝庄進行神祕的火燈夜巡。
每年農曆6月底最後3天,嘉義布袋的過溝庄進行神祕的火燈夜巡。
鬼月前夕,漆黑的夜空,火焰愈來愈密,像是魅光漂浮空中,詭譎、神祕、戰慄,鑼鼓敲得震天嘎響,村民嘶吼愈來愈狂,原來王爺乩身在巷口打住,上演神鬼交鋒。這是嘉義過溝的火燈夜巡,百餘年來,趕鬼傳統不墜,王爺的世間情,緊緊牽繫人心。
這是一種無形的召喚,每年趕在鬼門開之前,過溝子弟說甚麼也要返鄉,「攑火燈系咱庄頭个大代誌。」建德宮董事長陳國偉說,曾在台北工作的他因請假不准,只好連夜趕回來,「王爺和村民有很濃厚的感情。」
攑火燈習俗可追溯至清朝,過溝傳承迄今逾百年歷史。
今年過溝庄格外熱鬧,台北中和東德宮半世紀來第一次回到祖廟參加夜巡,2011年攑火燈列入嘉義縣文化資產後,趕鬼神祕祭典也招來不少異鄉客,甚至有旅行社推出神鬼傳奇行程。
夜巡第一夜,建德宮前滿滿的火把、人頭竄動,「算算少說有3千人,這是近年來最盛大的場面。」建德宮執行秘書溫偉毅說,他打小住在廟旁,眼看著這幾年火焰愈燒愈烈。
從空中看過溝,地面鋪滿一畦畦魚塭。
這一把火的故事,和過溝的身世息息相關。過溝庄,位在嘉義布袋北端沿海,「早年這一帶是沙洲,從古地圖來看,魚塭佔了一半以上。」7年級過溝囝仔、文史工作者李昕哲說,「過溝開墾大約有270年歷史,當年李福從隔壁的掌潭村渡過溪仔底溝來屯墾,地名因此而來,早期溪仔底溝可通行商船,人口聚集,還被稱作小上海。」
團結橋舊名為冤家港,昔日兩村械鬥傷亡,鬼魂傳言四起。
「早年布袋沿海海盜猖獗,冤家港常有械鬥,加上魚塭常發生溺水意外,孤魂野鬼四散,大王爺指示,農曆6月底最後3天巡視村庄,庇佑居民平安。」陳國偉聊起攑火燈的源起,他口中的冤家港是每年夜巡必經的庄界橋梁,後來重修改名「團結橋」,名字背後隱藏悲劇的過往雲煙。
竹子、玻璃瓶、泥土作成的火燈。
王爺暗夜出巡,村民攑火燈照路,「最早是用電土,後來改用番仔油,也就是煤油。」陳國偉回想童年剖竹、動手做火把。如今,每到鬼月前,婆婆媽媽總動員當志工,忙著準備竹子、搓燈芯、收集玻璃瓶,在建德宮前設置火燈DIY區,指導民眾組裝火燈、添煤油、塗泥封口,「以前老人家會挑大瓶子,煤油用不完,還可以拿回家繼續用。」阿哲印象深刻說,火燈和生活緊緊扣連。
王爺座轎綁上鯊魚劍、銅棍等收妖降魔法器。
夜幕低垂,一支支火燈將廟前廣場照得光亮,眾王爺端坐在神轎,等待獅陣、鑼鼓陣、家將團參拜集結,忽然間,老乩身微顫、念念有詞,「王爺降駕要出巡了!」旁人高喊,大攆一馬當先衝了出去,有如抓鬼大隊長,在各宮廟神轎、陣頭、攑火燈民眾簇擁下,浩蕩遶行村庄,村民也在門前點燃火燈,這把火拉攏了整個庄頭。
角頭宮廟派出家將團助陣。
用年輕的語言來說,火燈夜巡可說是高潮迭起的趕鬼三部曲。第一晚遶行村庄外圍、巡視五營,警告孤魂野鬼火速離村,遇上難纏的魔神仔,回廟由王爺發落處理方式;第二晚再度出巡外圍,依王爺指示驅趕鬼魂;第三晚徹底搜查村庄內外圈,結束前,王爺降駕畫平安符,燒化成符水,鬼門開第一天,村民紛紛到廟裡取用保平安。
民眾攑火燈遶行村庄,放眼有如火龍飛竄。
「今年村子裡有人自焚,王爺特別在事故地點作法。」溫偉毅一路緊跟在大攆旁,老乩身泳伯在巷口打住,漆黑的夜空,火焰愈來愈密,鑼鼓敲得震天嘎響,村民嘶吼愈來愈狂,「王爺交代燒化金紙給冤魂,要怹去轉世,莫去傷害村民。」泳伯緩緩說。
王爺降駕乩身,指示燒金紙、撒鹽米,驅趕並超渡冤魂。
這一刻看似神鬼激烈交鋒,卻有著濃濃的世間情。「咱王爺實在善良。」擔任乩身超過50年的泳伯說,「王爺脾氣比較好了,不像以前拿著法器,追著下魚塭。」阿哲用人性化的譬喻來看王爺辦事的時代轉變,「夜巡時,王爺不只是趕鬼,也幫居民處理不順遂的事。」
瑞茂戲院見證過溝繁華歲月。
夜巡過後,我跟著這位白了髮的少年家,走進村莊,街巷歪斜曲折,一不小心就迷了路,「這裡不少是魚塭填平地,所以道路大多是彎的。」阿哲回頭笑說,「村子裡本來有兩家戲院,一家早拆了,現在只剩下頹圯的瑞茂戲院。」老戲院的檜木梁柱嗅得到昔日風華,鄰近的洋樓、石頭厝也封存了繁華點滴。
王爺平安符守護過溝子民。
「我以前算鐵齒的人。」阿哲說出心內話,「近10年來,我回來幫忙地方文化、地方活動,總覺得適時有人出手協助。」因為王爺的眷顧和牽成,過溝囝仔回鄉守住傳統,也看見老東西的美好,冥冥中,這把火喚醒了在地情感。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