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主要原因在於,中國政府在今年上半年以水汙染及土壤汙染做為主要稽核項目,也因此到了下半年,他們必須要追上進度,以求空氣汙染品質能夠達到《大氣10條》要求的標準,這也讓中國政府的環保督察項目,開始轉向了上游的塑化業者。
【達觀股市】中國環保趕進度 短線有利塑化

中國政府在2013年推出了《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畫》10條措施,簡稱《大氣10條》,而在2017年底將會是檢視這項措施成果的時刻。該措施原要求北京市PM2.5(細懸浮微粒)平均濃度,應在2017年年底降至60ppm,但上半年的PM2.5濃度卻仍有73ppm,不僅未達目標值,也比去年上半年的65ppm更差。
環保督察的具體做法包括:對排放汙染物超標的業者勒令停業、停止核准新產能等等,而這些措施都會讓塑化產品供給進一步減少。
中國政府在2016年下半年也曾對上游塑化業者執行環保督察,當時的塑化產品供給因而縮減,造成塑化商品的利差出現顯著的擴大,例如PVC、PP、MEG、SM與碳煙都是如此。
股價變動快 長期投資不宜
而由於目前的PM2.5濃度顯著偏高,且新任環保部長已於6月上任。而除了前述的《大氣10條》外,另外也還有其他的環保政策將於今年底結案,例如《京津冀大氣汙染防治強化措施》。因此一般預料接下來將會採行比2016年更為嚴格的環保督察,屆時利差擴大的幅度也可能更可觀。
然而投資人應該要注意的是,新台幣兌美元在上週盤中一度升破30元的關卡,對於部分以出口為主的塑化業者來說,在第3季的損益表上恐怕免不了出現匯損項目,屆時對於股價將會有一定程度的壓抑。
此外,部分的塑化股股價在近期已經有了不小的漲幅。由於塑化產品的價格變化速度快,每一季的毛利率都很可能會出現大幅度波動,而股價變化的速度又會領先基本面的變化,因此,對於前述中國政府環保督察所產生的後續效應,並不適合用長期投資的思維進場,投資人應以短期操作的觀點視之。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