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說,去到嵩山社區之前,還真不知道它身在何方?把關鍵字丟進Google搜尋,大概知道它在北海岸一帶,不過還沒親眼見到時,它的輪廓依舊模糊得很。這天我跟著「 city'super 」員工來到新北市石門區,這不是他們第一次來,去年就曾來這兒幫農民撿拾福壽螺,這次他們是為了插秧而來。
都市俗踏上石門水梯田 跟地方阿伯學插秧

身為一個都市俗,難得離開天龍國,前往台灣北部的石門嵩山社區,跟阿伯們學插秧,阿伯插秧手腳之俐落,速度之快,讓我這個台北俗連車尾燈都看不到。
為什麼要特地來這兒插秧呢?原來這些擁有百年歷史的水梯田,荒蕪過好長一段時間,由於人口老化與外移,農事人力不足,這幾年經過嵩山社區發展協會與青農返鄉的努力下,逐漸復耕。
由於水梯田是在海拔300公尺左右,以陽明山火山岩石堆砌而成,受限於地形,無法像其他稻田一樣,用機械耕作,從插秧到收割都得仰賴人力,這些辛苦事就落在地方阿伯和青農肩上, city'super 為了分擔農民的辛勞,特地來到這裡,認購契作一甲地種植「黑米」,由營運長劉朝雄帶領員工付出勞力,參與整地、挲草、插秧、收割、綁稻等一連串農事。






這次我跟著他們來插秧,下田前阿伯們拿出許多舊農具解說,好比裝秧苗的秧船、秧鏟子、分苗器、扁擔,看得我眼花撩亂,阿伯緊接著示範起插秧動作,雙腳打開與肩同寬,倒退嚕插,每次插進5、6株秧苗,每撮距離5、6公分⋯我還來不及消化完資訊,阿伯就示範完畢了,留下我這位都市俗一臉錯愕。
為了讓我們有力氣做農活,地方媽媽還準備了一頓豐盛鄉村風味餐,好讓我們吃飽飽上工去,飽餐後往梯田的路上,雨後空氣雖然潮濕,聞起來卻不討厭,一眼望去,被霧氣環繞的水梯田,美得很朦朧。









下田前,我們跟著阿伯祭拜祈求風調雨順,接著人人開始就定位變裝,有的捲起褲管,有的穿上雨鞋,有些人就乾脆赤腳,一個接一個排隊依序踩上田埂,跳進田裡,超有黏性的泥土像個大吸盤,把腳牢牢吸住,光移動就困難重重,想拔出腳得先花上不少力氣,還得倒退嚕、倒著走,插秧姿勢千奇百怪,還好剛剛有吃飽,我在心裡忍不住這麼想。
反觀阿伯一臉從容,早就一路插秧到天邊遠,還能好整以暇整理插過的秧苗,我連他的車尾燈都看不到,都市俗只能望背興嘆。好不容易熬到中場休息,阿嬤以燒柴灶煮好一大鍋自製手工米苔目湯,勞動後熱騰騰地喝特別香。






石門水梯田一年僅一作,通常在清明節前後10天這段時間插秧,7月後休耕,8月初收割後,8月中在 city'super 就買得到。嵩山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王綸說,活動會依據社區需求和節氣規劃,包括踩稻頭、挲草、割稻等付費團體農事體驗,20人以上成行,有興趣者可洽社區發展協會。
新北市石門區嵩山社區發展協會
- 地址:新北市石門區山溪里老崩山6-5號
- 電話:02-2638-2012
- 臉書:「新北市石門區嵩山社區發展協會」
- 備註:農事活動依節氣和需求而定,團體客需20人以上,建議事先詢問。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