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多山,近年來有不少人加入登山行列,無奈台灣登山政策遲緩、保守,山友搶不到入園證、無山屋可住,加上登山教育緩不濟急,光怪陸離的山難求援,讓山友們心中十分「阿雜」,也開啟了往國外登山的想望,觀望國外的登山風氣、環境是如何讓全世界的人嚮往。
【攀聖母峰基地營手記】登山是一條回家之路(一)

國內的登山人口近年一直成長,可登山教育及環境似乎跟不上激增的人口,不少人開始轉往國外登山,其中最熱門的除了日本的富士山之外,就屬尼泊爾的喜馬拉雅山脈。我前陣子走了一趟聖母峰基地營(EBC),不論食宿、壯闊的山型、圍繞的雪峰,確實在在讓人稱讚,但即便如此,我仍心繫著台灣小而美的山巒,仍想著為台灣的登山環境一起努力。
位在尼泊爾喜馬拉雅山脈的聖母峰(Everest)是世界最高峰,也是登山者遙不可及的夢想,但通往聖母峰的前哨站「聖母峰基地營」(Everest Base Camp,簡稱EBC)卻可以貼近這個夢想,每年9月至11月是登基地營的旺季,來自全世界的登山者紛紛來此朝聖。







飛機降落在盧卡拉「丹增希拉瑞機場」,開始這場期待已久的健行之路,接下來的13天,我們將以步行的方式,慢慢走向聖母峰的基地營,這是一場存在許多未知的旅程。







EBC這條路線開發的相當早,可謂十分成熟,剛從盧卡拉出發,一小時步行範圍內,就會遇到個小聚落,村落裡的「Tea House」供人休息、喝茶,也可以吃飯、住宿,當然愈往上走,聚落的間隔愈來愈遠,但半天內一定會走到可以提供餐食的地方,因此三餐、住宿都不用擔心,也有人稱這是一條充滿Tea House的登山之路。







「EBC會很難走嗎?」是我回來後遇到最多的疑問,我認為對在台灣有登山經驗的人而言並不難,EBC的路程平緩而上,就像通往台灣的玉山、雪山、奇萊南華山一般的平緩好走,且無危險地形,對於走過縱走的人而言,在地形上那可算是小菜一碟,途中建置近20座的吊橋,更是免去了上上下下穿越山頭的辛苦。
高度當然是最大的問題,我們住在海平面,台灣玉山高度3,952公尺,到達EBC則必須從海拔2,800公尺開始,一路走到5,400公尺,讓山友對高山症始終存在恐懼。
還好通往EBC的旅程中,一天只上升7~800公尺,加上台灣領隊會提醒在出發前先至家醫科開立預防高山症的藥物,慢慢走上去,身體沒有出現特別的反應, 但如果真的感受到身體不舒服,出現嚴重的高山反應,立刻下山還是唯一的處理方式。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