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鏡到底】你要當好人還是壞人 鄭文堂專訪之一

mm-logo會員專區人物
鄭文堂的電影裡黑道白道複雜難辨,一張張底層民眾的臉孔卻清晰寫實。
鄭文堂的電影裡黑道白道複雜難辨,一張張底層民眾的臉孔卻清晰寫實。
吸毒者、酒家女、農民、黑道…,鄭文堂總能將這些角色拍得入木三分,只因他自己出身底層,童年住家附近就是紅燈區。
辛勞的母親為了養大5個小孩,一日兼差數份工,包括寒冬中幫許多戶人家洗衣服。鄭文堂自小不捨母親勞苦,心中一直有個問號:「為什麼這些有錢人都不會替窮人想?」家裡窮到連親戚都勸他去當流氓改善家計。
他沒去當流氓,長大後他用電影改善家計,也用電影追尋他心中的社會正義,他的電影裡黑道白道複雜難辨,一張張底層民眾的臉孔卻清晰寫實。
鄭文堂似乎跟誰都處得來,例如7年前他就任宜蘭縣文化局長時,朋友們說他撐不過半年,結果他做了2年半。「議員找我聊天,我就坐在那邊天南地北聊,跟他講電影怎麼拍,還說他的型很像柯俊雄。」有議員聽了說:「你找我當男主角,(演什麼)我都不過問!」他妙回:「我寫寫看,不一定寫得出來。你要當好人還是壞人?」
議員與政務官的交鋒,到了鄭文堂口中成了充滿趣味對白與豐富影像的電影場景,那是2010年至2013年,他人生中僅有的當官歲月,其他時候則拍電影、電視劇、紀錄片…,擔任導演並通常兼編劇。
鄭文堂的電影刻畫社會底層之人特別入木三分,他說,因為自小住家附近就是紅燈區,毒窟、賭場、黑道群聚。
為什麼有錢人都不會替窮人想?
他的作品題材廣:土地、女性、愛情、政治,共通特色是以底層弱勢者為主角:礦工、農民、酒女、吸毒者…,2002年他的第一部電影《夢幻部落》拍的是原住民困境,就獲得威尼斯影展的影評人週最佳影片,該片也獲選那年金馬獎年度最佳台灣電影。
鄭文堂有著一股親切的零距離歐吉桑氣息,這天我們與他約在剝皮寮古蹟拍照,他一路忙著與認識、不認識的攤商打招呼、聊兩句,毫無導演架子。他說先前曾在此拍片,頗熟,又告訴我們某家菜頭湯好喝,行經卡拉OK店他也能介紹:「這裡唱一天大概從150元到330。」
鄭文堂年輕時待過收入豐渥的廣告公司,不久就辭職加入80年代社會運動行列。(鄭文堂提供)
今年59歲的鄭文堂曾在80年代參與社會運動,他拍礦災、雛妓等紀錄片,擔任導演後拍過不少商業廣告,後來他拍電視劇、電影,仍偏好社會議題,例如2年前他執導的公視電視劇《燦爛時光》,講的是228、轉型正義,又如年底即將上映的新片《衝組》,他拍土地正義、國家暴力,甚至最敏感的「中資」議題。
他與我們聊到,最喜歡的導演是英國的肯洛區(Ken Loach)。肯洛區的電影正是以拍弱勢者著名:精神病患、小偷、藥癮者、工殤者…,他也探討政治議題,最賣座電影《吹動大麥的風》既批判帝國主義,同時也質疑那些為了國家獨立而棄守核心價值的民族主義者。
鄭文堂的作品題材豐富,共通點是探討被忽視的社會議題,圖為《燦爛時光》。(翻攝網路)
肯洛區是牛津大學法律系畢業,作品充滿著知識分子的人文關懷,鄭文堂的電影,則是來自紮實的切身經歷,他在回顧一樁往事時便自我定義:「為什麼有錢人都不會替窮人想?這是我創作的主軸。」

鄭文堂小檔案

  • 1958年生,宜蘭人,文化大學戲劇系影劇組畢
  • 電視作品:《蘭陽溪少年》《少年阿霸士》《燦爛時光》等
  • 電影:《夢幻部落》《經過》《深海》《夏天的尾巴》《眼淚》《菜鳥》《衝組》
  • 紀錄片:《在沒有政府的日子裡》《史明的迷霧叢林》等
  • 經歷:宜蘭縣文化局長(2010~2013)
  • 得獎概要
    1. 2002年《夢幻部落》:威尼斯影展影評人週最佳影片、金馬獎年度最佳台灣電影
    2. 2003年《風中的小米田》:金馬獎最佳紀錄片
    3. 2010年《眼淚》:台北電影節最佳導演
    4. 2016年《燦爛時光》:金鐘獎戲劇節目最佳編劇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