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上農民一手拿鋤頭 一手灌溉藝術秧苗會員專區美食旅遊每年秋收時節,池上田中央上演稻穗藝術節,人文藝術和自然田野融為一體。(台灣好基金會提供)文 牟迎馨攝影李明宜何宗昇主播智偉發布時間 2018.01.01 08:00 臺北時間更新時間 2023.09.12 20:26 臺北時間雲門舞集藝術農民池上伍佰稻米已複製連結贊助本文已複製連結贊助本文雲門舞集《稻禾》以池上米鄉風景為靈感,如稻浪翻飛的舞姿走過全球30多個城市,林懷民這麼說:「編舞時,池上農友的面貌經常在我腦海浮現。」旅居池上2 年的作家蔣勳寫下《池上日記》,他心中惦著農民朋友:「在這個年齡我從頭學習,跟真正土地裡勞動的人學習踏實生活。」池上農民用心種出好米,同時深耕地方藝文活動。這群手拿著鋤頭、鐮刀的池上農民,不只打響池上米的名氣,還收服了藝術家。「他們各方面的努力和進步,打碎了我過時的農民固定形象。」林懷民在2017年秋天的《稻禾》第100場演出後向池上農友致敬。金黃稻穗、孤挺枝椏,池上俯拾皆是美景。池上人的藝文起義,故事離不開稻田。這塊土地很單純,8成以上居民務農維生,99.9%種植水稻,放眼花東縱谷,唯獨池上稻田最完整而不細碎。秋天無垠的金黃稻海,從海岸山脈綿延伸向中央山脈,場景宛若油畫般,一粒米養活池上人,也餵飽異鄉客的眼睛。一望無際的稻田綿延向山脈盡頭,池上人以沒有一根電線桿自豪。「這一片175公頃的稻田,沒有住家、沒有電線桿,是很多有心的農民刻意保留下來的。」建興碾米廠第3代老闆、多力米負責人梁正賢站在萬安村田野,這天他揮汗和村民忙著收割秋收稻穗藝術節的表演場地,年逾7旬的老農民張天助擔任總召,他們倆是蔣勳口中的農民朋友,指揮協調表演事宜,像是田中央的指揮家。建興碾米廠第3代老闆梁正賢是推動池上藝文的靈魂人物之一。梁正賢還有另一個身分,池上鄉文化藝術協會理事長,這是地方為了接手秋收稻穗藝術節而成立的組織,班底大多是志工和農民。「2009年台灣好基金會在池上舉辦第一場秋收藝術節,2017年進入第9個年頭,整個池上的氛圍改變了,它是比較軟性的,比較藝文的。」梁正賢看見故鄉的蛻變,今年池上人正式當家主辦秋收藝術節,藝術不是曇花一現,而是真正落地生根。農民齊心協力收割表演區稻田。這群大半輩子站在泥土裡的農民,用心灌溉田裡長出的藝術秧苗,「在敲定演出日期後,我們在2期稻作之前反推出來幾月幾號插秧,插什麼品種,這樣才來得及布置舞台。」梁正賢指出,「表演結束,好像一個敲響了鑼聲,其他稻田才開始收割。」張天助這麼形容。這一場在天地之間上演的秋收稻穗藝術節,彷彿是農民曆上的節氣,融入池上人的耕作時令和生活中。曾寶儀說,「池上教會我很重要的一課,活在當下是多麼美好的一件事。」「我覺得池上最特別的地方,是藝術就在生活當中,土地長出來的藝術更接地氣,也更親近人。」連續6年擔綱藝術節主持人的曾寶儀說。2017年首次參與演出的搖滾詩人伍佰發出讚嘆,「把生活變成一種美感、文化的美感,池上做得很好。」金曲歌手以莉高露也有所感說,「池上人很支持藝文活動,很有潛力發展為音樂之都、藝術之都。」伍佰站在舞台告白,「我在這邊唱的所有的歌,都會變成田園詩歌。」(台灣好基金會提供)的確,池上最美的風景是人,農民不只一手種稻,一手辦藝術節,甚至還用音樂澆溉稻子。伯朗大道旁矗立一整排大提琴造型音響,讓稻子聽古典音樂。「梁正賢問說,可不可以把米捐出來義賣,繼續推動音樂活動?」樂賞音樂教育基金會總監陳香蘭提到「稻子聽音樂」的計畫源起,從在稻田架設音響,每天播放古典音樂,如今大坡池、池上車站都飄出悠揚樂章,「音樂進入每一個人的生活當中。」大坡池畔每天從日出到黃昏放播不同樂章。藝文的種子開始在池上各個角落萌芽,大坡池的矮平房化身為音樂館,上場各式音樂聆賞、藝術表演活動。新亮相的池上車站以穀倉為原型,搖身為在地人的藝廊,有務農阿伯的書法,阿嬤的藍染、水彩畫,還有種菜媽媽的浮雕繡,一幅幅作品看得見農家的勞動、簡樸、誠懇本性,以及自在日常。百年池上車站蛻變為莊稼人的藝廊。「池上人把藝文能量內化了,像是海綿體一樣,一手種稻,一手可能是X,這個X很多元,有各種藝術身分。」池上鄉文化解說員協會會長陳秋菊說,她長年投身地方藝文活動,號召婆婆媽媽進駐火車站擔任志工,私底下荷鋤種稻、鑽研手工皂,生活本身就是一門藝術。「池上穀倉藝術館」前身是公糧穀倉,如今是囤積藝術能量的所在。(台灣好基金會提供)2017年底,池上又多了個藝術基地「池上穀倉藝術館」。「3年前,台灣好基金會在池上推動藝術家駐村,我們在想,池上該有個藝術館,收藏展示藝術家的作品。」梁正賢二話不說捐出一甲子的老穀倉,開幕首展由9位駐村藝術家聯展,藝術館大木門也出自駐村的拉飛邵馬之手。「農家人離不開土地,對我們來講,最重要的就是守護這塊土地。」梁正賢緩緩道出初心,這份池上人的共同心意,凝聚出土地上的美好,深耕出最美的莊稼藝術風景。池上人在一畦畦稻田中,找到一方夢土。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更多內容,歡迎訂閱鏡週刊、了解內容授權資訊。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贊助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