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在歷史上,給予邱吉爾的都是一片正面評價,但透過《最黑暗的時刻》,他之所以能出線,只是一個應付不同政黨的最大公約數。他的黨派當然做好了隨時犧牲他的準備,任命他的英國國王喬治六世就很不解,為何不能找另外一個大家都願意妥協的人選?很簡單,因為不管是誰要當首相,都是來面對棘手問題的:已經攻陷西歐、有如秋風掃落葉的希特勒。
【影評】《最黑暗的時刻》 不講幹話的邱吉爾

導演喬萊特(Joe Wight)似乎對於二次大戰的英國戰役念念不忘,曾在《贖罪》(Atonement)一片交代過敦克爾克撤退行動的片段。現在則在《最黑暗的時刻》,選擇以英國首相邱吉爾的觀點,交代敦克爾克行動誕生的相關背景,藉以呈現當時大英帝國面對政治、軍事上的種種難題。有趣的是,去年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的《敦克爾克大行動》(Dunkirk),完全沒有任何關於邱吉爾的隻字片語,諾蘭這樣做的目的是影片要呈現參戰士兵身處其中的焦慮感,而不是讓觀眾明白當下的政經情勢。既然諾蘭不拍,不如就讓喬萊特來吧!

喬萊特從第一個鏡頭,俯瞰下議會鬧烘烘的畫面,加上幾乎佔滿銀幕的字幕,讓觀眾感受到滿滿的視覺壓力,表示邱吉爾就是在各方壓力下的人選。鏡頭透過他的秘書伊莉莎白,帶領觀眾進入了戰時內閣的空間,也就是所謂的地下防空洞。在一面面銅牆鐵壁、不見天日的室內,伴隨的是各種爭論,從戰術、到外交戰略,到如何面對希特勒,以及不同意見的黨派如何各自盤算。
儘管電影的故事背景是嚴肅的,但透過不同角色跟邱吉爾的互動,恰好可以反映出這個人物的不同面相。例如祕書伊莉莎白從一見面被罵哭,帶出邱吉爾妻子克萊門仗義執言、對老公軟硬兼施的一面。喬治六世從一開始對邱吉爾出線的不解、兩人用餐開會時的毫無交集,到最後喬治六世親自造訪邱吉爾,表示對他政策的支持。乃至於最後邱吉爾在倫敦地鐵上,跟乘客的那一番對話,都顯示出這個人物的溫度與幽默感。

因為電影把重心都放在邱吉爾身上,也假設觀眾近年來都看過相關時空背景的電影《王者之聲》《敦克爾克大行動》,對於一些來龍去脈就隱去不講,的確會讓一些對於歷史不熟的觀眾有些難以進入情況。但相反地,假使已看過這幾部片,《最黑暗的時刻》就是一次很棒的補充說明。更重要的是,導演喬萊特的確用這部片在婊「英國脫歐」的首相卡麥隆,還有一個從競選就不斷放砲的美國總統川普。到底怎樣算一個優秀的政治領導人,要怎麼面對險峻的政治情勢,要如何處理一觸即發的國際軍事危機。
《最黑暗的時刻》告訴我們,邱吉爾都比現在的那些政治人物還有肩膀,而且還不會隨便「哀哀叫」。你要用腦袋,而不是在推特上靠北自己的核武發射鈕比較大顆。邱吉爾不是不會講幹話,而是他知道最起碼,當一個首相就是「不要講幹話」,幹話是留給跟你意見衝突的內閣成員用的,不是講給民眾聽的。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