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子再駛,峇里島的村落裡頭,沿著道路一間一間簡易的小屋子比鄰而建,幽暗的屋裡僅有微光。許多小屋子在屋簷上掛成串的小包東西。串串相連,太陽撒過的時候車子開過,包裝紙上會掀起一陣閃爍。
總是買不到家庭號?峇里島商店的小包裝文化

車子疾行而過,我在峇里島屋布的路邊溪水裡看見有人在洗澡。那是一條窄得比較像水溝的流水。車沿著水道開,又有幾個人窩在水裡,我看見一名婦女頭上盤著毛巾,手中拿著旅行用的小包裝洗髮精或者沐浴乳,她把小罐子高舉過頭,手在罐身擠啊擠的,眼睛直直地盯著罐口看,等待一滴皂液流下。
這是我近幾年來第N次到訪峇里島,那些掛在屋簷下頭的閃閃發亮的小餅乾或者即溶咖啡、奶茶粉包,常常以其閃亮亮的姿態,吸引我目光。我曾經問過當地人,為什麼在各種賣店總不見大包裝,全是小罐包裝的沐浴用品?
那天載我的司機是一個皮膚黝黑的大男孩,「沒有為什麼啊!就是都這樣啊!」他邊笑邊回答我,彷彿這問題根本不值得一談。
不只峇里島,走訪菲律賓、柬埔寨、印度等其他東南亞及南亞國家,也常見這種小包裝商品。最初因為我僅在觀光區移動,以為這是提供旅客的特殊方便,隨著路程遠了點,逐漸發現不只觀光區域,連鄉間雜貨店也都掛滿了小包裝。






如果試著以薪資結構去理解小包裝,峇里島當地政府規定的月薪資最低約為15,000印尼盾,換算新台幣約為3,400元。峇里島人平時生活以敬神為重心,每月約花費5成以上的薪水買敬神貢品,如此一算,約還有新台幣1,400元。我試著再把剩餘的薪水分為每日三餐,一餐約莫可花費新台幣15.5元。
「是啊!所以如果大罐一點的洗髮精,得花新台幣200多元,對當地人來說太貴了。」我向在當地開咖啡館的台灣人楊敏琦詢問,已經在峇里島生活多年,她也曾在剛赴峇里島生活時,觀察過這些小包裝商品,「去超市都找不到家庭號的洗髮精,都只有賣小罐子的。」
消費不起可能是主要原因,其二也跟消費習慣和需求有關。部分東南亞國家居民領的並非月薪而是週薪或雙週薪,在財務分配上,小包裝商品較容易入手,比起大包裝也更好計算消耗數量。
「其實用沐浴乳或洗髮精洗澡,也不是天天有的事啦!」某天搭車時,我又問了當天載我的當地人司機,「有時候有很重要的活動,就會買來用啊!」一如所有的峇里島人,他笑嘻嘻的再回答我,有時候是跳進溪水裡游一下而已啦!






原來如此。東南亞的小包裝,除了洗髮精、沐浴乳,連三合一咖啡、奶茶、調味包,也常見以小包裝方式販售。如此使用習慣加上對於環境教育不普及,常發生汙染問題。但對於小攤舖而言,小包裝方式能夠陳列更多商品,也更便於收納。在使用上也比起大包裝更為便利。
與台灣相異的「小包裝文化」,是一種普及的生活方式。我試著換個角度想想,當想喝一杯咖啡的時候,能到家前面的小攤上撕下一包三合一咖啡包,沖點水,就能短暫品嘗一杯甜味與香氣的滋潤,那也是提供一份生活中的小確幸吧!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