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5月9日)下午,陳靜宜在「台北君品酒店」舉辦新書發表會,與台灣首屆米其林三星的君品酒店頤宮中餐廳主廚陳偉強聯手登場,兩人也預告將在6月份共同舉辦台馬盛宴,把書中提及的7家大馬餐廳主廚或老闆請來台灣上菜。
台菜天后戀上大馬小吃 《啊,這味道》書寫華麗南洋飲食裡的華人記憶

被美食新聞路線同業稱為「台菜天后」的作家陳靜宜,繼《臺味:從番薯糜到紅蟳米糕》一書後,最新作品《啊,這味道》新書今日宣告出版。有別坊間太多獵奇或打卡IG名店的旅遊美食型式,她以食物挖掘在馬來西亞地區的華工歷史與庶民文化,文字技法輕巧,故事讓人著迷,還施展召喚魔力意圖使人刷卡買機票立即飛到大馬去吃一趟。
陳靜宜提到自己受到大馬知名飲食作家林金城的啓發,從台菜出發,摸到了線頭,再一路探索到馬來西亞飲食,她過去兩年頻繁來往吉隆坡、怡保、麻六甲、檳城等地,紀錄下「肉骨茶」「海南雞飯」「潮州炒粿條」「華人沙嗲」「海南咖啡」和「海南麵包」等南洋飲食故事,結果挖出了南洋菜裡的華人移民鄉愁,也跟時間賽跑,保留老店滋味。
搶先翻開書冊,毫無意外,陳靜宜總是給予我一個又一個的驚喜,她擅長書寫圍繞在食物及餐桌旁的人們故事。在「海南咖啡」篇章裡,她描述大馬友人形容與父親一起吃早餐的文字:「早晨,父親先是用調羹啜飲燙口咖啡,接著用杯子就口喝;我則喝溢出杯外、落到碟裡的小小咖啡池,咖啡不那麼燙且小孩不該喝太多。父子坐在茶室的露天餐桌,同吃一套早餐。」









這樣亦中亦西、自成一格的南洋咖啡喝法,在陳靜宜筆下,成了跳出在眼眶前的風景。不只形容食物的味道,她也在意人物(友人與父親)、食物(咖啡)、食器(調羹、杯碟),以及用餐環境(茶室)和時間點(早餐)堆疊出來的韻味,從碟上的咖啡裡,投影出大馬的英國殖民背景、中國華南地區移民血淚史,再拉近到當代大馬庶民生活即景。
她爬梳海南咖啡的歷史後,就教人怎麼點上一杯海南咖啡,還製表說明茶室裡各式咖啡名裡到底加了什麼,像是「咖啡」(KOPI)的內容是「黑咖啡+煉奶+淡奶」;「咖啡烏」(KOPI O)則是指「黑咖啡+白糖」,咖啡烏在福建話是指「烏咖啡」, 也就是黑咖啡,但還是有加白糖。她也拍攝下老店老闆沖拉咖啡的手勢,破解好喝的咖啡的秘密是要排出空氣,讓口感滑順。
把海南咖啡的由來和背景全交待好了,她就領著讀者進到一間間老店喝咖啡去,書裡列出9間喝得到南洋咖啡、白咖啡的茶室咖啡店的資訊,如果抱著這本書到大馬,也能是一本有文化情懷的飲食指南。







書本拿在手上翻閱,會讓人留意多看上幾眼的,還有她的食物攝影裡的日常感。陳靜宜盡量藉由現場自然光和肉眼觀看的實景,拍攝下職人把熱湯滾粥起鍋盛入碗裡的剎那、咖啡溢流在杯壁的痕跡等。
拍食物,料理的人也是重點,她也捕捉在小攤老店煮一輩子的職人身影-豬舌肝連就掛在攤前,師傅現片現煮、身著汗衫飆汗使勁甩鍋的廚師模樣、茶室裡把咖啡在空中拋接出弧形線條的咖啡師等等。
追尋大馬飲食裡的中華滋味,也呼應為她寫推薦序的李舒提到的「福建、廣東一帶的每個人家裡,都至少有一個南洋親戚。」她拍下的大馬料理人的身影,那臉孔多是遷徙跨界後在異鄉世代生活下來的面貌。
我也看馬來西亞飲食節目,在看馬來西亞飲食節目製作人楊佳賢介紹大馬華人飲食文化時,總是為他介紹小吃時的吃食知識和濃濃鄉土情懷感到趣味橫生,並勾起對海外華人飲食的好奇心。
從尋常食物刻畫移民遷徙、生活流變,並感受其間挾帶的食物鄉愁和文化融合時,也印證了料理絕對是紀錄歷史的載體,陳靜宜新書《啊,這味道》,也讓我有這種感受大馬街市小吃流轉至今,已成一部華麗南洋史的驚喜。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