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鐘53】不被重視的盛典 我們還需要金鐘獎嗎?

mm-logo會員專區娛樂
過去多演出偶像劇,李國毅憑著類型劇《麻醉風暴2》第一次入圍金鐘獎。
過去多演出偶像劇,李國毅憑著類型劇《麻醉風暴2》第一次入圍金鐘獎。
三金裡,被認為星光最黯淡的,就是金鐘獎,幾乎年年被看衰,金鐘紅毯還曾被奚落過是婚紗大展,從金鐘獎頒獎現場的媒體室,就看得出與金馬、金曲擠滿海內外媒體的盛況不同,一場國家級盛典,可能還比不上一個韓星來台。
若要說起今年最熱門的現象劇,恐怕就是《延禧攻略》,而再更早,就是《來自星星的你》、《太陽的後裔》、《鬼怪》、《甄環傳》等境外劇,要講一部現象級台劇,還真難,台劇的欲振乏力,也反映在金鐘獎上。
金鐘獎大熱門的《花甲男孩轉大人》雖讓男主角盧廣仲事業再登高峰,但也不若十多年前的《我可能不會愛你》、《犀利人妻》等劇除了入圍金鐘、獲獎,還創造流行金句,吃下海外市場的盛況,叫好叫座,在現象劇的加持下,金鐘獎含金量也增加不少,少了現象劇,自然門前冷落車馬稀。
盧廣仲以歌手身分首次主演《花甲男孩轉大人》,就入圍金鐘獎。(八大提供)
但看金鐘獎的地位,要先從競爭的作品來看,台劇在岌岌可危的市況下,轉攻類型劇,像是《麻醉風暴》系列、「植劇場」系列、《鑑識英雄》系列,或是登上HBO asia的《通靈少女》,都有一定品質和商業性。今年的入圍名單,不管是描述失意中年《花甲男孩轉大人》、醫療職場的《麻醉風暴2》、歷史人文的《台北歌手》、青春校園的《翻牆的記憶》,劇型都相當多元,甚至還有BL情感的《越界》,顯見了台劇的置之死地而後生。
偶像劇不行了、古裝劇不行了,終於讓台劇積極求生,在一票入圍名單中更是驚喜,有劇場戲骨黃健瑋、莫子儀、謝盈萱,也有歌手出身的盧廣仲、嚴正嵐,以及偶像出身的張軒睿、李國毅、孟耿如,沒有曲高和寡,但也有精緻格調。
林心如返台接連製作《16個夏天》、《我的男孩》等劇。(八大提供)
我是這麼相信的,只有當一個產業快死透了,想賺快錢的人會出走,留下來的,才會是細水長流、默默扎根的專業人士,與其說是台劇谷底,不如說是台劇的新生時刻,而金鐘獎的功用,就是鼓勵這些用心、創新的工作者,也因此除了在地扎根的演員們,像是林心如、何潤東等擁有大市場票房的明星,也陸續鮭魚返鄉,製作出精良的戲劇,而這樣的回饋,也會被金鐘獎看見。
金鐘獎的功用,不在於豪華排場,也不在於國際能見度,而是能適時地,為找尋生機的台劇點一盞光芒,我們需要金鐘獎嗎?是的,非常需要!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