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歲的他,是日本棋院9段職業棋士,也是史上第3位獲得本因坊、第2位獲得王座的台灣人,生涯總計獲得20幾座冠軍,至2015年,累積勝局數達1,000勝。他上電視台講棋,因擅長把艱澀理論說得生動幽默,曾被棋迷票選為「NHK最有人氣的講棋棋士」。
有鑑於圍棋促進人際聯誼,又可預防失智症,去年起,王銘琬積極在日、台二地推廣古典圍棋:純棋。11月,他從東京受邀歸國傳授棋藝。他說:「《源式物語》下的就是純棋,很簡單,10分鐘可學會,原始根據是古代孔子、孟子下的棋。」不諳圍棋如我,當場被調教了一番。我每下一子絞盡腦汁,他保持耐心提醒:「要是我的棋子在這邊立樁,你再進來就會被吃,所以要確保2個地方讓對手進不來,這叫氣孔。」談起棋,他熱情滔滔。最後我以29比16獲勝,當然是他放水。
王銘琬近2年積極推廣純棋,號稱不論老小,10分鐘可學會。圖中的老奶奶,下棋下得不亦樂乎。(王銘琬提供)正式出賽可沒這麼輕鬆。棋場如戰場,無非是短兵相接的剎那,找出破綻,殺個片甲不留。王銘琬棋風變幻莫測,素有「孫悟空」「怪腕」「銘琬世界」等封號。他有招絕技叫「空壓法」,與AI(人工智慧)邏輯近似,以概率來篩選勝率高的著點。所謂空壓,即是先「開創比對方大的有利空間」(空),再「從寬廣面壓迫對方」(壓)。空壓法著眼大局,有別一般棋士聚焦在局部。
棋局觀念與處世哲學相通。王銘琬結婚29年的妻子、作家劉黎兒說:「我派駐東京初期,遇到一個爛上司,每天回家氣得要死,他提醒我:『從大局看,這樣沒意義,妳去開拓別的路。』他年紀比我小,卻能抽離用宏觀的角度勸我。」
撇開輸贏,王銘琬放開手去下棋,棋路更寬廣。2016年,圍棋軟體「AlphaGo」以4比1擊敗韓國棋王李世石(乭),隔年,進階版的「Master」以3比0壓倒性擊潰世界排名第一的中國棋王柯潔,至此,人類不敵AI拍板定案。王銘琬雖不曾與AI交手,但史上獲最多冠軍的韓國棋王趙治勳宣稱:「AI下法像王銘琬。」
據紀錄片《AlphaGo世紀對決》說,圍棋是電腦最難破解的領域,相較於西洋棋可走的路徑僅約20種,圍棋高達200種,且棋局變化數目,比全宇宙的原子總數更多,就算全世界電腦運作100萬年,也難以估算所有可能變化。
2014年,王銘琬擔任趨勢科技圍棋軟體「Go Trend」顧問,是全球唯一參與圍棋AI開發的職業棋士。面對AI來勢洶洶,棋士何去何從?「人類自古就有圍棋,功能不是要贏,是提供樂趣,讓人與人溝通,職業棋士是促進它的功用,這一點永遠取代不了。」
言雖如此,看似優雅的棋坪上,每一秒都是殘酷廝殺。王銘琬說,下棋跟打拳擊一樣,壓力積久會內傷,有棋士甚至自殘。他的妹婿、同是9段職業棋士的周俊勳過去受訪說:「每次輸棋簡直像死掉一次,太痛苦了!」
不只輸棋痛苦,贏了也不好過。以本因坊戰為例,初賽起,每贏一盤獎金就翻倍,若在64強落敗,頂多損失100多萬元,到了前4強,輸贏上千萬元,最終若奪下大頭銜可獲近一億日元。他苦笑:「所以越贏就越痛苦,只有靠下一次贏回來,才能紓解壓力。」
與棋為伍50幾年,早已成了生命的一部分,職業棋士跟圍棋的關係永遠更為真實,總是可以在棋坪上找到自己。劉黎兒說,王銘琬輸了棋會呼天搶地打自己的頭、用日文罵自己笨蛋,但不久又若無其事去打電玩。「令人懷疑他的哀痛只是對自己的輸本身聊表心意而已,平時不用功,怎麼能贏呢?這麼簡單的道理都想不通,無法相信他小時候還曾經被封為『神童』呢!」
說是神童,不如說頑童。王銘琬是台南人,本姓鄭,一出生便過繼給表伯父,4歲學棋,5歲獲「中央日報青少年圍棋比賽」少年組殿軍。60年代,23歲的旅日棋士林海峰在日本擊敗第一圍棋高手坂田榮男,轟動台、日媒體,間接讓台灣不少後起之秀循此模式赴日深造。
王銘琬13歲前往東京,15歲入段,31歲升上9段。離台前,跟清大教授沈君山大戰7盤,以4比3取勝,榮獲「圍棋小神童」封號,但他說:「我從小不喜歡下棋,不只圍棋,讀書也不喜歡,14歲前夕,如果不去日本,就得面臨聯考,才要求父母送我出去。」
13歲的王銘琬(左前),與清大教授沈君山(右前)對弈7回合,以4比3取勝,獲得「圍棋小神童」的封號,也取得赴日深造的機會。(王銘琬提供)養父開文具店,日日督促他練棋,童年拘束壓抑。「面對棋盤就是痛苦啊!放學後同學都在玩,我卻得回家練棋,變得無法融入大家,在班上總是孤單,但我心裡很想跟大家一起玩。」
到了日本,脫離養父規訓,他樂得放牛吃草,除了一週一次出賽,幾乎忙著打麻將、打球、滑雪、交女朋友。彼時,他正處在暗夜行路的摸索,得了幾個冠軍,搆不上大頭銜,滿腦子盼望登峰造極,卻又不肯咬牙苦練。
24歲,他以職業6段身分進入本因坊戰和名人戰循環圈,對戰殿堂級高手,雙雙落敗。32歲捲土重來,打入名人戰循環圈,吞8連敗,一度喪失棋士的自我價值。「好勝是人類本性,說不想贏是騙人的,但我不會鑽牛角尖陷在失敗情緒。」他一臉明朗,笑起來沒有絲毫陰影。
意外的挫敗帶來了領悟。「我一直定位自己是跟大頭銜無緣的棋士,反正職業棋士餓不死,乾脆放開手下自己想下的棋,只要對手嚇一跳,我就會偷笑一下。」扭轉乾坤的新棋路,便是「空壓法」。
2000年第55期本因坊戰,王銘琬(左)以4:2戰勝衛冕者趙善津(右)。(翻攝自日本棋社)挫敗也帶來了轉圜。棋坪上不再是你死我活的賭局,而是自娛娛人的遊樂場,放開手,棋路更活。38歲,他成功奪下本因坊,隔年再度衛冕,40歲又奪下王座。「比賽時,我真的沒有在想勝負,注意力全集中在如何呈現『空壓法』,想到什麼就下什麼,後來贏了才有一點真實感。是我太好運,原本已放棄追求大頭銜,結果超乎預料。」
私交甚好的周俊勳形容他是一個藝術家,靈活而不拘泥。「多數棋士怕輸,會壓抑靈感,選擇相對安全的棋路,但他更注重好玩與否,有時覺得『這樣下很帥』就勇於嘗試,就算輸了,得失心也不會太強。像我很怕輸,輸了會一整晚睡不著,遇到家人也會擺臭臉,但是他不會這樣。他常在扇子上題字『活潑』或『童心』,我覺得這2個詞非常符合他的個性。」
我問王銘琬,一天練多久棋?他曖昧笑答:「這很難講啦,圍棋不是做一小時就有一小時成果嘛,就算我在做『其他事』,也未必跟圍棋不相關,每個人按各自方法練,沒有絕對標準。」又搔搔頭,難為情地說:「我跟別的棋士不同,從來都不用功的,只會為了『不下圍棋』廢寢忘食,但下棋時又覺得不贏不行,所以特別認真,靠瞬間爆發力彌補。」
1990年,28歲的王銘琬與劉黎兒結婚。(王銘琬提供)「其他事」包括哪些?他避重就輕說:「你感興趣的事,我大概也感興趣。」隔天,劉黎兒跟我透露,他除了打麻將,也喜歡打高爾夫球和滑雪,更熱愛看電影和閱讀,還著手書寫關於AI題材的小說,準備投文學獎。周俊勳告訴我,他不是不用功,只是不像一般棋士過著苦行僧的自律生活。「他個性奔放又活潑,不會為了贏棋而犧牲原有的生活模式。一般棋士只關在自己領域,生活枯燥,但他興趣廣泛,會很多術語,講棋時幽默易懂。」
博學和風趣也是婚姻的潤滑劑。1983年,王銘琬和劉黎兒於金庸和沈君山在東京的飯局上初相見。1988年,他在北京參加「應氏盃圍棋賽」,她去採訪,2年後又在東京重逢、交往,接著結婚。即便她完全不懂圍棋,夫妻照樣形影不離且無話不談,她戲稱彼此像「拉麵攤夫妻」,每天黏在一塊做生意。
王銘琬寵老婆是出了名的。劉黎兒坦言:「認識我以前,他打麻將的時間比下圍棋還多,後來花不少時間伺候我。我們在家吃蝦子、螃蟹都他剝殼,出門怕我走太遠,會開車接送,陳水扁訪日那一次,他還載我去追蹤,明明隔天有比賽。」
好男人難免也令人頭疼吧?她嬌嗔說道:「我很討厭他輸棋啦,他會沮喪,就拚命安慰他。偶爾他贏了,我會說:『你只是狗運好。』然後叫他去洗碗,他輸了,我也會說:『這次是別人狗運好,你運氣不好。』之類的。有時候好話說盡,就很傷腦筋。」
與劉黎兒結婚將近30年,2人感情如膠似漆,在許多公開場合,常常看見他們幸福放閃的身影。「當然他也會生氣、也會吵架啊。」前年日本有句流行語叫「35億」,出自某搞笑女藝人,含意是說地球上有35億男性,不怕找不到合適的。他常半開玩笑向老婆撂狠話:「就算妳行情好,也別忘記35億男人裡,我最懂得伺候妳。」她不甘示弱,回嗆彼此彼此。
說完,她又補上一刀:「你採訪他就知道,他說的話很難一次聽懂對不對?要是他跟別的女人交往,肯定一下子吵架,搞不好很快就被對方殺掉,哈哈。」他在身旁聽了也不惱怒,一副陽光兮兮的笑容。看到攝影記者舉起相機,他緊摟著老婆的肩膀,偷偷親了一下臉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