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豐紗廠曾有6個主要廠房,如今重新開幕後,將舊有的四廠、五廠及六廠,由昔日的紡織廠房轉變為南豐紗廠(The Mills),並呈現三大主軸架構,包括南豐作坊(The Mills Fabrica)、南豐店堂(The Mills Shopfloor)及六廠紡織文化藝術館(CHAT六廠)。
香港是這樣走過來的!60年代「南豐紗廠」活化重開的故事

香港的「南豐紗廠」,曾經身處60年代開始的香港製造業黃金年代。紗廠於2008年正式停止運行後,終於在2018年以不同方式開啟。細看活化內容項目,幾乎無拆除、無改建,紗廠結合新創意,就是為了告訴更多年輕人,香港如何一路走至如今的模樣。
老式卻青春的力量,從南豐紗廠的土地裡升起。走入廠內,最先入眼的是結合玻璃與水泥的建築,保留舊時的建築根基,還可見最早紗廠時期的牆壁油漆及結構,以玻璃做出空間穿透感。


「南豐店堂 The Mills Shopfloor」非常有趣,從服裝循環回收再造系統到自家設計及科技產品的限定店。環保家具店到個人化機械腕錶和皮具品牌、手工啤酒廠到懷舊咖啡室等皆有。
其中「G2G舊衣新裳. 服裝循環回收再造系統」值得ㄧ看,為鼓勵民眾不隨意丟棄衣物。只要將舊衣攜帶至此,並支付499港幣費用,舊的衣服會透過特殊機器進行消毒成衣、移除硬配件、布料切小塊,纖維打開、混合,梳理、紡紗,最終編織成新版型的成衣。
「G2G舊衣新裳. 服裝循環回收再造系統」的店主說明,在店內放置之機器大小約莫ㄧ個40呎的貨櫃,香港地小人稠,若香港可以放置此機器提供舊衣回收重組功能,那世界各地皆有條件放置機器,用以回收舊衣,減少浪費。




隔壁的店家「Made in Sample」則是將室內設計的工業廢料,轉製作為各種家飾品。店內可見多種被丟棄的布料製作成抱枕、杯墊、椅套等,重新組合的布料,又成就不同的美感。

旁側的咖啡館KOKO,可以見到1950年的烘豆機器,以及1957年的義式烘焙機,使用老機器烘豆,自然有不同的香氣與韻味。


紗廠主軸之ㄧ的「南豐作坊」以techstyle (揉合時尚與科技) 概念為主,為創業家和策略夥伴提供培育基地、創投基金、工作空間、Lab與零售商店,將科技加入傳統的紡織、時裝及零售業。
內部可以見到未來的牛仔褲自動丈量尺寸機器,未來店家不需再多放各種尺寸商品至實體賣場,只要放置機器,消費者以高科技掃描身體尺寸、腿長等,就能以不浪費布料之方式,打造專屬牛仔褲。



六廠紡織文化藝術館(CHAT六廠)由非營利藝術文化機構六廠基金會營運及管理,是南豐紗廠保育項目的一部分。 CHAT六廠之創始捐助機構為陳廷驊基金會,南豐集團為主要捐助機構。CHAT六廠所策劃的多元化項目包括展覽與共學計劃兩大類型。可以透過不同類型的活動,感受香港紡織業在過去與現在一樣豐富的創造精神;並在紡織的國度裡開展當代藝術、設計、科學、歴史、社群與工藝的不同對話。
在這個保育活化項目中,南豐紗廠保留了以前紡織廠的一些舊物,將歷史元素帶到現在。許多昔日的舊物都被刻意保留,例如入口的鐵閘、外牆的紅字招牌、生產線上的舊機器、廠房內樓梯間斑駁的綠色油漆等,一切種種都保存同時成為從前工業發展的佐證,是紗廠從舊到新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改建後的紗廠坊,保留了昔日廠房歲月的痕跡,也因新建造的天窗得到了充足日光。成為南豐紗廠內的社區廣場,融入社區生活的一部分。在開幕之後,不同主題及類型的展覽和工作坊將會陸續推出,屆時不論舊紗廠工友、區內居民或外來訪客,都能在此一同分享南豐紗廠獨有的歷史空間體驗。



南豐紗廠
- 地址:香港荃灣白田壩街45號
- 電話:+852-3979-2300
- 開放時間:10:00~22:00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