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第一次見到達賴喇嘛,是2008年在印度北部的達蘭薩拉,西藏流亡政府所在地。當時是因為支持西藏自由,「我沒有很強的宗教信仰,雖然聽說很多藏傳佛教的朋友第一次見到他都會痛哭,但我覺得就是去見一個長者,他不是我的神。結果,我一見到他,我們握手,非常神奇,我就哭了,跟我一起去的朋友也哭了。」
【林昶佐專訪番外篇】政治家榜樣是達賴喇嘛 林昶佐一遇難題就想到他

林昶佐的立法院辦公桌背後牆上,是超大一幅達賴喇嘛肖像。他曾在書中提及,達賴喇嘛是他心中的政治家榜樣。
第二次見到達賴,是2009年達賴喇嘛訪台,為莫拉克風災的災民祈福。林昶佐後來在電視上看到有些人去抗議達賴,「包括一些親中的人士,達賴喇嘛就回應說『wonderful!這是一個民主自由社會展現出的活力。』」
林昶佐說:「通常政治人物包括我在內,被罵之後都會說尊重言論自由,可是你看他的表情都會覺得他其實心裡一定很幹。可是你去看達賴那個畫面,你會覺得達賴喇嘛是真心相信這是一個好的、多元意見的表達機會,他打從心裡讚嘆台灣有這樣的社會。他不是被罵之後表情沉下來,說我尊重大家。」
「認識達賴喇嘛以後我相信一件事,就是修心,你講你相信的話,而且你也相信你講出來的話,言行舉止合一,這是很高的境界。」
林昶佐又說,達賴不是一般的宗教家,是個非典型的政治家,「他的子民有六百萬人還在獨裁中國統治之下,他自己又帶著一個流亡社會,幾十萬的藏人難民,兩邊都面臨很多困難。如果是我,可能每天以淚洗面,壓力大到不知道怎麼辦。但達賴喇嘛不但幾十年下來還能維持冷靜、維持喜悅,用正面樂觀的方式鼓舞他的人民,甚至還啟發更多世界上關心共同價值的朋友。他的抗壓性很足,可以用最理性、冷靜、但又有熱情的方式來思考,有時人太理性會失去熱請,達賴喇嘛最不一樣的地方是他不只理性冷靜,還有熱情。」
林昶佐說,因此自己成為政治人物之後,「每次遇到很困難的、糾結的一些問題,不知道該怎麼辦的題目時,我常常會跟團隊說,我們來想一下達賴喇嘛會怎麼做。」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