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鋼琴家培育的「手指建立」教學系統執行長嚴文君認為,「以往鋼琴家強調表達情緒,告訴你憤怒或痛苦,但也容易被情緒帶著走。第一次聽趙成珍彈奏,會覺得他很平穩,沒有煽情的東西,但他卻在呈現意境,能和音樂融合,又從音樂裡抽離出來,所以他看起來很理性冷靜,沒有太大情緒波動。」
【冰與火之歌2】不聽其他選手演出 趙成珍低調淡定性格源自父母

旁人的耳語,對趙成珍來說只是噪音,談到比賽,他說他從不想得獎的事,那只會讓自己壓力太大,「所以我也不聽其他選手演出,因為不想被影響,只想專注在自己的音樂上,不斷練習。」冷靜與專注就是他給人的第一印象,他總是神情淡定,先沉吟一會兒,再不慌不忙地回答問題,除了慣性的撥髮外,絲毫沒有年輕人的毛躁、喜形於色。
也難怪訪談時,他的回答總是多了理性,少了驚喜。把他和蕭邦的懷舊鄉愁類比,他說:「我們的時代背景完全不一樣,所以不太能比擬耶。」問他最喜愛的作品?「這取決於我的心情,可能今天是安東・布魯克納的交響曲,改天是莫札特的奏鳴曲,所以不可能回答這題。」請他想像自己若有創作,會以什麼為主題?「我真的沒想過,沒有這計畫。」
低調淡定的性格也許來自父母。蕭邦國際鋼琴大賽頒獎那夜,決選者身邊大多有家人親友陪伴,趙成珍卻獨自站在那裡,據說陪同前往的母親也在現場,卻是站得老遠,而父親更只接受匿名受訪,南韓媒體幽默地稱他們是「影子父母」,不是如影隨形,而是不見形體。

他父親是建築技師,母親是家庭主婦,2人職業和音樂無關,卻都是古典樂迷,家中收藏許多唱片,因此他對古典音樂耳濡目染。他是家中獨子,直到6歲才接觸鋼琴,當時覺得好玩,就用一根手指彈著玩。在高度競爭的韓國社會裡,他的父母卻十分開明,因此他同時也畫畫、運動、寫詩,直到10歲被鋼琴老師發現有彈琴天分,才開始認真學琴,但一天練習不過1、2小時。
我很享受彈琴,很早就決定要當鋼琴家,儘管那時還不知道鋼琴家要做什麼。
1、2小時?他這麼告訴我的,即便已是職業演奏家,他至今練琴一天也不超過5小時。「許多來自音樂世家的同儕都很羨慕我,因為我爸媽不是音樂家,所以他們不會強迫我練琴。」他停頓一下,像在思索另一種人生:「有時我想,若我被父母強迫學琴,我可能會受不了,就不會成為鋼琴家了。」
「我很享受彈琴,很早就決定要當鋼琴家,儘管那時還不知道鋼琴家要做什麼。」他很快在11歲舉辦人生第一場演奏會,14歲得到國際青少年蕭邦鋼琴大賽冠軍,15歲成為濱松國際鋼琴比賽歷年最年輕金牌得主,17歲拿下柴可夫斯基國際音樂大賽鋼琴組銅牌,一路順遂的人生,很快就夢想成真,成為受邀至世界各地巡演的鋼琴家。
年紀輕輕就晉升上流,但甩不掉的學生身分還是得面對沉重的教育體制,「我在韓國讀藝術中學,學校競爭氣氛太濃厚,1年2次的鋼琴會考,考完就排出第1到50名,看到這種成績會很有壓力,我很不喜歡這種氣氛。」高中畢業後他決定移居法國,就讀巴黎高等音樂學院。他笑說,父母不是音樂家的唯一缺點,就是無法和他們討論留學巴黎的事,凡事只能靠自己。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