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鏡到底】自由之路 阿方納西耶夫

mm-logo會員專區人物
阿方納西耶夫的彈琴指法極少見,是將十指平放琴鍵上而非彎曲,他的音樂也獨具個人風格,日本樂迷尤其喜愛他的音樂。
阿方納西耶夫的彈琴指法極少見,是將十指平放琴鍵上而非彎曲,他的音樂也獨具個人風格,日本樂迷尤其喜愛他的音樂。
台灣樂迷叫他「火雲邪神」,日本樂迷對他近乎崇拜,然而鋼琴家阿方納西耶夫的傳奇還包括,他寫過逾40本小說、14本英文詩集、9本俄文詩集,簡直「斜槓老人」。
他來自莫斯科,25歲那年出國參加伊莉莎白音樂大賽,一舉摘下世界冠軍,也成功逃離蘇聯。
有人說他的音樂怪、人也怪,他則說,回顧這一生,以世俗眼光來看不知能否算成功,但他做了所有想做的事,不做所有不想做之事,從未違背自己的心。
從1972年悄悄決心離開莫斯科那一刻,鋼琴家阿方納西耶夫(Valery Afanassiev)就踏上了再也不回頭的自由之路。
那年他25歲,出國去比利時參加伊莉莎白音樂大賽,一舉摘下世界冠軍,接著,他逃了,再也沒回蘇聯。而今,72歲的他已是古典樂界大師級人物,47年來自由穿梭各國演出,光是台灣就來了第3回,台灣的樂迷暱稱他「火雲邪神」。
儘管現場音樂會能令鋼琴家有較多收入,阿方納西耶夫仍偏好錄音,他的錄音作品豐富,還會親自寫下詳細的解說,表達自己的各種音樂觀點。(翻攝網路)

樂壇火雲邪神 斜槓文學界

火雲邪神前陣子在台灣有2場演奏會,結束後的隔天我們與他搭計程車到故宮,他熟門熟路,「這是我第7次來故宮了。」可能比多數台灣人去過故宮的次數還多。這次他先逛書法區,看到一幅寫著古詩的書法時,忽然說道:「我年輕時讀過杜甫的翻譯本。」那你喜歡杜甫的詩嗎?還是李白?據說他曾經收藏數千瓶紅酒,我們便想到同樣愛喝酒的李白。結果都不是,他說,喜歡白居易的詩。
讀過的詩還真多,因為,他本來就是個詩人。頂尖的音樂家通常不會只懂音樂,但像阿方納西耶夫這樣卻也屈指可數:精通多國語言的他寫過40多本小說、14本英文詩集、9本俄文詩集。以1年4、50場音樂會的鋼琴家來說,這副業未免驚人,簡直斜槓老人。
阿方納西耶夫說,不論鋼琴或寫作,他慶幸一生所做都是自己熱愛之事,從未違背自己的心。
於是比起鋼琴,我們更好奇他的寫作。你第1本小說是什麼時候寫的?「我9歲就開始寫一些科幻小說,斷斷續續,15歲開始寫詩,也是斷斷續續。」他輕描淡寫。
阿方納西耶夫生於1947年的莫斯科,史達林執政下的蘇聯,他的父母卻相當文青,他說,父親是機械相關工程師,但熱愛藝術,不但是歌劇迷,「我爸爸也常帶我去美術館、博物館,他早年在聖彼得堡學過繪畫;他也愛閱讀,不只讀俄文,還讀德文書。」父親本身就是著作狂,寫過25本與機械相關的書,其中多本被譯成英文,在美國出版。
母親也愛音樂,會彈鋼琴,「我的第1堂鋼琴課就是我媽媽教我的。」他說,父母直至中年才生下他,母親生他時已44歲,他是家中唯一孩子。

為能自由旅行 用計逃鐵幕

他集合父母強項,從小數學、理化特別好,也愛文學、音樂,一番探索後,他決定走音樂之路,去讀莫斯科音樂學院,原因是:想出國去世界各地,而鋼琴演奏家這個職業能圓夢。
這所世界頂尖音樂學院的競爭可強了,不只音樂,阿方納西耶夫曾在接受樂評人焦元溥訪問時提到,當年同學們還熱中東方文學與哲學,他怕變成跟大家沒話題的邊緣人,只好跟著研讀,想不到一鑽研便深受吸引,唐詩正是那時開始接觸,他也讀孔子、老子、莊子、易經。
23歲那年,年邁的父親去世,不久母親也過世,沒有兄弟姊妹的他,孤零零剩一個人了,卻也再無顧忌,25歲,他決定參加在比利時舉辦的伊莉莎白音樂大賽。
25歲那年獲得伊莉莎白音樂大賽冠軍後,阿方納西耶夫一夕成名,開始至各國演奏。(翻攝網路)
一般音樂家參賽是為了成名,他不是。在這段記錄於《遊藝黑白》套書的訪談中,阿方納西耶夫說,當年參賽就是為了趁機逃離蘇聯,那時,蘇聯的民眾無法自由出國,出國前一週,蘇聯特務組織KGB還找他問話,就怕這些音樂家想叛逃。幸好最後他仍順利成行,還一舉摘下世界冠軍。
書中他還談到,當年恩師、知名鋼琴家吉利爾斯後來到比利時演出時,便趁機約他在咖啡館聊了3小時,吉利爾斯說,阿方納西耶夫離開蘇聯完全正確,接著嘆惜自己無法逃離,因為有家室,每次出國演出,太太或女兒必定要留在國內作人質。阿方納西耶夫又說,早年還在蘇聯時,每回到恩師家作客,若聊到政治,恩師必定將他帶到浴室才講,師母還會小心地拔掉電話線。
他說的是半個世紀前往事,但至今聽來仍多麼有既視感。自由之後,阿方納西耶夫尋求政治庇護,聯合國的移民面試官問他為何離開蘇聯,他答:「我希望可以自由地旅行,到倫敦聽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到巴黎看康丁斯基的抽象畫。」西方面試官不敢置信。

與友交換錄音 異國小慰藉

我們問他,流亡異國,會想家嗎?他答,那年代的蘇聯是什麼鬼樣子,誰會想念。對母國唯一的眷戀,是昔日好友,那時還沒CD,他會寄許多錄音帶回蘇聯給朋友聽,例如一整套貝多芬交響曲、布拉姆斯交響曲,但,「裡面其中有一捲,外皮是貝多芬,裡面是我自己講話的錄音。那時候寫信回去會被檢查,錄音帶他們不可能一捲一捲監聽。」
你都對朋友說些什麼?「比如以前有除夕音樂會,我就錄說我正在看電視上卡拉揚指揮的音樂會,或者有時只是錄我現在打開窗戶,你聽聽看,我住的地方有小鳥在叫。」
朋友也錄音給他,「他們聚會時會打開錄音機,我就可以聽到他們講話聊天,感覺好像他們就在我身邊。過新年他們也會錄音給我,說他們正在做什麼、現在電視上誰在演出…」盡是瑣碎日常,對隻身流亡海外的他卻是最溫暖的慰藉。
阿方納西耶夫再次回到莫斯科,是整整17年後,1989年12月30日,他受邀回莫斯科演出跨年音樂會,那是蘇聯解體前夕,蘇聯的改革者、共黨總書記戈巴契夫表明「海外黑名單」回國不會被抓,他才放心回去。
有回到以前的住家看看嗎?「有,那間公寓還在,但當然是別人住在裡面了。」他又笑道,自己離開時是個「叛國者」,那位新住戶卻替《愛國者雜誌》寫作,真不搭調。

偏好東方哲學 愛留白之美

他絲毫不懷念極權統治下的母國,他熱愛西方、東方的藝術與哲學,卻鮮少提及俄羅斯文化,連喝酒,他愛的也不是母國最出名的伏特加,而是西方的葡萄酒,最多曾蒐藏3千多瓶紅酒,而今雖減少,也還有約700瓶。
阿方納西耶夫的音樂極富個人風格,並且以「慢」著稱,例如這次他在國家音樂廳演奏貝多芬的〈月光〉,第2樂章尤其極慢。他曾在接受焦元溥訪問時說,受恩師吉利爾斯影響很大,特別是音樂中的「尊重寂靜」與自然,又形容現在有些鋼琴家:「彈得像氣喘,旋律扭來扭去,非常做作。」
焦元溥以「視角獨特」形容阿方納西耶夫的音樂,雖然句法與結構都工整,「卻有能把聽者逼入死角絕境的極端感」。邀請阿方納西耶夫來台演出的鵬博藝術負責人徐鵬博則說,阿方納西耶夫的緩慢確實會令人不太習慣,「出乎人們對貝多芬、舒伯特的原本想像,這不是說好或不好,而是裡面有他很個人化、很強烈的音樂世界在其中。」
阿方納西耶夫(左)已是第7次逛故宮,熟門熟路。右為訪問過他的樂評人焦元溥。
徐鵬博說,古典音樂其實也是商業市場,有些演奏家會趨向主流,「現在社會步調快,大家喜歡聽快的、炫技的、戲劇性強的音樂,覺得這樣的技巧很厲害,比較沒耐心去品味慢的音樂。可是也有些演奏家會避開主流,像阿方納西耶夫,他做得到,而且很堅持。」他說,阿方納西耶夫的獨特詮釋同樣能吸引一些資深樂迷,不只歐洲,日本人尤其喜愛他的慢,認為有「禪」的藝術。阿方納西耶夫光是日本就去過45次。
緩慢、寂靜,這也恰與阿方納西耶夫偏好的東方哲學吻合,中國山水畫特色之一便是留白,那天我們隨著他逛故宮,他就指著張大千的〈華岳高秋〉說:「你們看這幅畫,它不會是實際的風景,這幅畫的思考方式很像我大腦的思考方式,景物的留白、非留白之處有明確對比。」
他經年四處演奏,不但早如當年對移民官說的,去聽卡拉揚的音樂會、去巴黎看繪畫,也一圓當演奏家的目的:去世界各地。他的音樂會卻始終控制在一定數量,他直白笑道,練琴又累又疲倦啊,「我們都聽音樂家說過,無論演奏這曲子多少次,在台上演出的那次都要像全新的一樣,但很多時候是自己騙自己。」
阿方納西耶夫的音樂偏向緩慢,與主流逆向而行。(翻攝YouTube)

告別了燕尾服 身心都自由

他舉了頻繁辦演奏會的拉赫曼尼諾夫為例,「因為他有很大的家庭要養,但我不用,我太太有收入不需要我資助,我自己也不需要花太多錢。」他幾次聊起太太,「現在出國旅行時就把貓送到對面的太太家,以前要找人照顧貓很麻煩。」一直單身的他這2年才結婚,夫妻並未同住而是住在對面,他目前住在法國巴黎近郊的凡爾賽。
不讓音樂會耗去他所有的人生,因為他還想閱讀、寫作,他說,每天早上5點多起床,先喝茶、閱讀,然後開始寫作,固定寫1個多小時便停筆,忙其他事,規律且自律。他還固定每天散步2小時,散步時會打開耳機聽法文小說,不浪費一分一秒。斜槓老人原來是這樣辦到的,他挺自豪:「一般人要用三輩子來做這些事吧。」
儘管才來台灣第3次,阿方納西耶夫十分喜歡台灣,曾有友人與他聊起想搬到亞洲居住,他便推薦對方搬到台灣。
俄羅斯的古典音樂聞名全球,前蘇聯尤其出了不少世界一流的演奏家,小提琴之神海飛茲正是俄國人;與阿方納西耶夫同時代的,則有大提琴家麥斯基、小提琴家Gidon Kremer。阿方納西耶夫說,回顧這一生,也許自己的知名度與演奏酬勞不如前二位,他不知道這一生能否算成功,「但,如果不管世俗的標準,無論音樂或寫作,這一生我想做的事情都去做了,也從來沒做過我不想做的事,我從沒有違背自己的心。」
就讀莫斯科音樂學院期間,阿方納西耶夫愛上東方藝術,來台灣時也特別愛逛故宮。
流亡是為了自由,各種層面的自由。那天的演奏會上,他穿得極隨意,沒有燕尾服,連西裝都沒有,只有寬鬆上衣、寬鬆褲子,像個鄰家阿北上台演出。「以前(穿得很正式)演奏時身體像綁在一個箱子裡,後來我看麥斯基都穿寬鬆的三宅一生,6、7年前開始,我就穿得比較輕鬆自在,不再把自己綁在箱子裡。」連衣著他都決心解放,徹底的自由。

阿方納西耶夫 小檔案

  • 出生:1947.09.08,生於莫斯科
  • 學歷:莫斯科音樂學院畢
  • 得獎:1968年萊比錫巴哈音樂大賽冠軍、1972年伊莉莎白音樂大賽冠軍
  • 作品:數十張唱片,及逾40本以英文、法文、俄文等文字寫成的小說、14本英文詩集、9本俄文詩集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