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加工王2】撿戰亂碎玻璃起家 如今他成全台玻璃加工王

mm-logo會員專區財經理財
林肇睢接下祖母創立的鏡子行,擴大規模成為全台玻璃加工王。
林肇睢接下祖母創立的鏡子行,擴大規模成為全台玻璃加工王。
「自己吃飽前,先餵飽員工。」是第一代頭家嬤林施(馬妥)治的叮嚀。資深員工透露,早期規模不大時,常見頭家嬤在廚房煮員工餐。
31歲就守寡的她,為養活4個孩子,跟著親戚學習製鏡技術,1943年在鹿港成立「信利行」(台明將前身),「當時玻璃片要從日本進口,她買不起,就去撿戰亂被炸壞的建築玻璃碎片,加工製成皮包用鏡。」
台明將創辦人林施(馬妥)治為了養活4個孩子,以製鏡起家,晚年還會到工廠親自煮員工餐。
林肇睢父親林將泉接手後,已能從省營企業「新竹玻璃」取得原料,產品延伸到桌面玻璃、門窗玻璃、化妝鏡與穿衣鏡等,1968年起經銷台玻玻璃原片原料。林肇睢兒時,1個月見到父親的時間不超過6天,「他常坐火車轉公車,到客人那再借摩托車跑業務,接單回來,家人送貨。」林肇睢年少放假時,總跟著開貨車的姊夫幫忙送貨。
林肇睢(左1)的父親(右1)在世時常批評自己,父親過世後,他才從旁人口中得知,父親的指責其實只是希望他進步。(台明將提供)
1982年林肇睢退伍後擔任經理,當時員工僅6人,製作為半人工、半機械,如磨玻璃須加水,須有人穿雨衣抱著玻璃在鐵盤上磨,冬季尤其冰冷刺骨,「父親認為人力可以做的,不須要買設備,我想提升產能、穩定品質,打算購買日本二手的磨邊機、強化爐,他不同意,但我都先斬後奏,等設備到貨,他不能不付錢。」
機械化加速生產,玻璃加工再銷售,利潤也更高,兒子的倔強終於軟化了父親。1984年公司更名為台明將,成為繼台玻後,台灣第二個機械化的玻璃加工廠,奠定日後接下全球最大家具零售業IKEA大單的基礎。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