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發行的新台幣壹圓紙鈔上,印有蘇花公路上的「象鼻隧道」,這個如今行走蘇花公路時已經看不見的隧道,因著和平隧道開通而喪失通車的功能,加上地震、風災等天然因素,造成嚴重崩塌,目前想去象鼻隧道,只能以攀岩的方式前往。
看不見的象鼻隧道 攀岩才能重見它的風貌

開始接觸戶外運動後,旅行的視角除了城鄉外,又多了一種稱之為「難以到達」的地方,位在舊蘇花公路上的「象鼻隧道」就是其一,當年十分風光的景點已走進歷史,如今只能靠攀岩的方式才能重回現場

說到象鼻隧道,就該稍為知曉一下蘇花公路的歷史,1874年,清朝發生日本侵台的牧丹社事件後,欽差劉沈葆楨開啟開山撫番政策,建造第一條東部越嶺道,就是所謂的「蘇花古道」。古道是建在山稜之上,與今日的蘇花公路並無關係,但卻是漢人開拓通往後山地區的先鋒道路。
日治時期太魯閣戰爭後,日本從宜蘭到花蓮開拓一條「東海徒步道」,可供二地徒步往來,但當時仍無法通車。之後再拓寬道路正式改稱為「臨海道路」,就是現在蘇花公路的前身。

臨海道路共有14個隧道,稱為8號隧道的象鼻隧道位在和中的姑姑子斷崖之上,因著獨特的造型成為熱門的景點,當時騎車環島的人都會與之拍照留念,10年後因著和平隧道開通後,有條更安全的路,不必再繞行姑姑子斷崖,隧道也走入歷史,淹沒在記憶之外,遺世獨立至今已近50年。

曾被日本人喻為「世界第一危險道路」的臨海道路,一眼望去海天一色甚是風光明媚,如今要再欣賞這個為人遺忘的象鼻隧道,只能以攀岩的方式前往。


來到和中的海邊,舉頭望去即是舊蘇花公路的荒廢隧道,繞過海岸線往南行走,上方即是原來的臨海道路,但多已崩塌。攀爬幾處崩塌的巨石,來到姑姑子斷崖下方,就是今日最難之處,必須上攀20公尺以上的垂直岩面,若是沒有攀岩好手及裝備,這條岩面根本上不去,尤其是接近洞口之處,幾乎沒有支撐點,因此才會形容是個難以到達的地方。

經過好手先鋒架繩,終於來到洞口,從此望去海天一色、美麗壯闊,言語難以形容,途經2個隧道,沿路還是有些小型的崩塌,最終象鼻隧道出現在眼前。


象鼻隧道因形似象鼻而得名,路面並不寬敞,難以想像當年通車的狀況,如今蘇花改已全線通車,歷史將我們再往前推進,這是我第一次來到象鼻隧道,彷彿回到歷史的洪流之中,由於地質不斷崩塌,未來或許再也不能造訪,成為一個無法到達的地方。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