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障礙就醫番外篇】被遺忘的牙之外,還有被忽略的眼…會員專區文化高醫特殊需求牙科門診有寬敞的無障礙空間,方便輪椅和推車直接推入。文 鄭進耀攝影林韋言發布時間 2021.04.19 05:58 臺北時間更新時間 2023.09.12 20:38 臺北時間高醫門診健保時代現場身心障礙牙醫已複製連結贊助本文已複製連結贊助本文鄭爸記得30年前的一場小病。智能不足的兒子已經17歲了,一直苦著臉,摀著肚子,說不清哪裡不舒服。兒子在床上唉了整晚,到地方的小診所看病,醫生也問不出所以然後,只當做是消化不良。最後,兒子吐出大量黑色嘔吐物,轉到急診,醫師判斷是胃出血。高醫特殊需求牙科門診有寬敞的無障礙空間,方便輪椅和推車直接推入。各種身心障礙者就醫有不同的困境,即便是一般的腸胃科,也會因為無法準確描述症狀而延誤救醫。智障家長總會副祕書長孫一信也指出現實的狀況:「我們不可能希望每一個科別,都另外獨立設置一個特殊門診。」因為事涉制度的成本與人事考量,再加上有些科別可以藉由血液、X光等技術測得病因,而牙科非得要張嘴才能治病,很難用其他醫療手段達到目的。以目前的「特殊需求牙科」來說,孫一信認為,是因為台灣有健保制度才能推動這種醫療服務,而全球有這樣的醫療服務的國家並不多。即便是比台灣發展還早的日本,特殊牙科的費用仍是比台灣昂貴許多。高雄醫學大學名譽教授就有感而發表示:「以前,我在日本時,很羨慕日本的障礙者蛀牙很少。」這幾年,他在門診上也發現,台灣的身心障礙的蛀牙狀況已經跟日本的狀況差不多了。目前台灣的特殊需求牙科,也不只侷限服務心智障礙者,也擴及一些血友病、罕病、中風者、嚴重糖尿病的患者,因為治療時用藥要有複雜的考量,也都納入這個科別的範圍。只是光就心智障礙者這個群體來說,目前制度上能有無法觸及的地方。以基隆的特教學生為例,這些學生分屬不同障別,有腦性麻痺、智能障礙、自閉症,罕病患者等,不只一位家長表示:「我們從來不知道台灣健保有提供專門看身心障礙的牙科門診。」不同障別有不同的社會資源,但卻缺乏一個資訊相互流通的平台。在歷經這次爭取基隆增加特殊牙科門診的行動之後,門診數並沒有如家長的要求增加,但家長們集體行動,建立一個資訊交流的網絡,分享的內容從哪家牙醫診所可以看特殊病人到服務障礙者公車資訊。台灣目前除了牙科之外,針對心智障礙者的特殊門診還有「眼科」。孫一信說,這類障礙者無法配合做視力檢查,平常也不會表達眼睛視覺的異狀,而他們老化的速度又比一般人更快。於是,很多人是被發現走路很慢、無法順利在有高低落差的階梯動,就診時才發現是白內障或是重度近視。「有些人一直延遲就診,最後雙眼就瞎了,很可惜,只要一個簡單手術、一副眼鏡,就能讓他生活品質提高很多,照護的工作也輕鬆很多。」目前,長庚醫院眼科及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的「視能復健中心」有提供這類特殊患者的門診。醫療不僅事涉最直接的健康狀況,同時也影響一個人的生活品質與尊嚴,分工愈趨多元細緻的醫療服務,反應的也是個人在醫療現場中,每種特別的需求也開始被看到,他們不再只是一個生病的生物有機體,還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更多內容,歡迎訂閱鏡週刊、了解內容授權資訊。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贊助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