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溫志榮的工作室,門邊矗立一根根比人還高的船漿,天花板上停滿獨木舟。他俐落自挑高的天花板垂降下獨木舟,不僅舟、槳,連屋梁上停獨木舟的滑輪吊架都由他一手包辦,「住在四面環海的海島,島民學會造舟不奇怪啊!」
【職場人語】別人笑他做王船 他划著自造舟成功環島

人稱大沐老師的溫志榮,是台灣少有的造舟達人。他堅持以親手製作代替購買,並推廣造舟教育10年,迄今在全台開設自力造舟課程,翻轉了獨木舟界的視野。
造舟10年,出過造舟書,也曾成功划著自造舟環島,但質疑他自造舟堅固度與安全性的聲浪,卻從沒停過,甚至有人笑他在做王船。視舟為生命夥伴的溫志榮說,修補是一門值得學習的功課,「舟像人一樣,不耐摔也不耐撞,但受傷時修補一下,仍然可以繼續航行。」
溫志榮小檔案
- 出生 1970年生(51歲)
- 現職 大沐的手作世界創辦人
- 學歷 東南工專(現東南科技大學)電子工程系
- 經歷 手造獨木舟和主題式專案老師,多媒體設計公司主管
- 家庭 已婚,育有1女
- 年收入 約80萬~100萬元
- 成功心法 衡量生命的尺度是思想和行為,而不是時間
- 戰績 以自造的骨架蒙皮舟,完成台南運河賽及環島行程創舉
爬資料自學 手作獨木舟
人稱大沐老師的造舟人溫志榮,10年前開始自學造舟,現今在全台開設造舟課程。「不管哪裡有造舟需求,就算路途遙遠,地方再偏僻,只要車子開得到我都會去;若在離島,我就搭飛機、或坐船去。」他全台走透透教授造舟,從國中小到社會人士,以團隊合作的方式,用7天手造一艘舟。

但立志造舟以前,溫志榮其實連船都沒划過,首次划船入海的他,卻對漂浮在水面的垃圾,和空氣中瀰漫的異臭感到震驚,「以前沒划船,從沒注意到海洋環境的汙染問題。」他暗自許下心願,想透過造舟划船,找回人與海洋的連結;為了帶人划船,原本泳技不佳的他,還重測4次、如願考取救生員執照。
然而造舟的緣分,卻要從山上說起。40歲那年,溫志榮在陽明山上的嶺頭山莊營地,教授手作木工課程,一直試圖活化營地使用的他,突然靈光乍現,「不如在山上造個『方舟』好了!」身為基督徒的溫志榮,想造一艘諾亞方舟,增加使用空間的層次感,卻意外開啟他的自力造舟之路。
彼時網路上國內外的造舟相關資訊和影片並不充裕,懷著造舟夢的他,捧著原文書鑽研,最後選定以6,000年前依努特人(愛斯基摩人)發明傳承下來的「格陵蘭舟」為原型—用漂流木做骨架、蒙上海豹皮就能出航的獨木舟,船型則按操舟人的身型與水域需求量身訂做。

萬事起頭難,他先從眾多的資料中爬梳出可用的內容,想辦法簡化繁複的造舟工序。為降低成本,溫志榮還研發出各種的輔助尺規與治具,並試著用更方便取得的材料來造舟…每次失敗都在燒錢。
例如影響船隻穩定的肋骨,原木要在攝氏300度的蒸氣下,才能彎出曲線,他改用合板,只要用水泡軟,徒手也可彎曲,「一般人是有預算才有夢想,我是去做,相信錢不是問題。」
創團體課程 合力不競爭
但他耗費2年自學研究,卻只做出1:6的獨木舟模型,「連當時讀小學三年級的女兒都對我說:爸爸應該去做活著可以完成的夢想,不要做那些死後都不一定會完成的夢想啊!」
做出模型3個月後,他終於從無數次的失敗中,掌握正確的工序與造舟細節,並在友人協助下,成功做出實體船。2012年,他和友人划著第一艘自造格陵蘭獨木舟,參加台南運河12公里環河賽。沒想到開划才10分鐘,只用木工底漆做防水的船艙已滲水1/3,「我那時打定主意,如果船沉了,就穿救生衣拖舟上岸。」幸好進水情況沒有惡化,驚險完成下水首航的挑戰。

原本不看好他的女兒,在溫志榮上岸後,竟想跟爸爸學造舟。為避免孩子在一對一的教學中過度倚賴父親,他開始設計自力造舟為主軸的教案,並衍生團體造舟學習課程,「團隊造舟不是競爭,而是Do it together(一起完成),隨時補位互助,不只把船做出來,而是大家一起把舟造好。」這也是溫志榮7日造舟課的軸心。

然而,外界對親手造舟是否夠堅固耐用的質疑卻不曾平息,甚至有人笑他在做王船。「面對各種挑戰,我只是不斷努力修正再出發。」
溫志榮的人生,也如海浪般起伏不定。國二時,他曾因聽不懂,在數學課舉手發問,老師竟以「不要耽誤大家上課時間」拒絕回答,「舉手發問卻被歸類為拖累全班的壞孩子,對我來說,是很大的挫折與打擊。」
多領域學習 更親近海洋
從小喜歡美術、10歲迷上浮雕剪紙,溫志榮五專念的雖是電子工程,卻難忘情工藝創作。退伍後為兼顧興趣和經濟,他一早賣飯糰,賣完再去紙博物館當日本人形創作講師。30歲當上科技公司的設計總監,但新婚不久後,卻因公司無預警倒閉而失業,隨後創立的個人金工工作室又經營不善,賠光所有積蓄,溫志榮的妻子說:「那段日子,他連買罐可樂喝都猶豫再三。」

收起金工工作室後,妻子一肩挑起家計,即使收入停擺,溫志榮仍埋頭專注工藝創作,製作金屬皮帶釦、菸斗、烏克麗麗——他不做只能看不能用的藝術品。後來,他同時得到2個工作機會,一是在內科園區條件優渥的藝術總監,另一則是在陽明山上盈虧自負的半荒廢營地主任,「我不想為了賺更多的錢,錯失陪孩子生活與長大的機會。」於是溫志榮開始嶺頭山莊的工作,此後10年,才有了山上的造舟人大沐老師,更下山成立「大沐老師手作世界」。
「大家慢慢熟知我,大多是從教造舟的大沐老師開始。」除了造舟,溫志榮也帶不會划船的學員們做划船訓練,不能出海划船的日子,則安排學習認識洋流、潮汐與浪況來做航程規劃,也閱讀與海洋有關的文學作品,「我的獨木舟就像一所學校,整合了很多領域。」

2018年,48歲的溫志榮和14歲的女兒,以及台東書屋的夥伴,划著自己手造的獨木舟從台東海賊灣出發,花30天完成環台灣本島的航程。途中曾遇強風、大浪,甚至翻船,都沒有削減他們的鬥志,「造舟建立了我們與舟的情感,也因為想划自己造的舟,進一步接觸海洋和河流。」
當時一起環島的一名學員,因成功完成造舟與環島任務,尋回長期在課業中被否定的信心和自我價值,「這個原本無心上學的國二中輟生,打電話問我念什麼學校可以划船?我建議他投考有招收輕艇隊成員的高中,後來他如願考上理想志願。」溫志榮認為,造舟的過程,大多在面對與學習處理人生所遭遇的問題。
一生一艘舟 修補續航行

而他也有自己的人生課題,正當他教導造舟、穩穩朝夢想航行,一直支持他的妻子,卻在6年前發現罹癌。他看老婆因化療掉髮,難過不捨,「我不想置身事外,就請女兒也把我理成清涼有勁的大光頭。」夫妻倆攜手熬過抗癌之路。
他經常被問,一艘手工蒙皮舟可以使用幾年?溫志榮總回答:「伊努特人成年後一生只用一艘舟,是靠著不斷『修補』來維持。」他說,航行中的船難免遇到碰撞,也會留下傷口,修補是一門值得學習的功課。
「獨木舟的蒙皮,就像人的皮膚一樣,會隨著歲月留下痕跡,每一道傷痕都是成長的生命故事。」他邊說邊指著掛在牆上,表面漆黑、布滿龜裂痕跡的獨木舟,這是他人生第一艘自學手造獨木舟,經過換皮、換骨,數度縫補修整,依舊能順利重返大海繼續航行。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