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矮房裡的老式風景 「曬魚場」飄滿魚香味

mm-logo會員專區美食旅遊
坐在曬魚地的中央,濃烈的香氣襲來,是很特殊的體驗。
坐在曬魚地的中央,濃烈的香氣襲來,是很特殊的體驗。
澎湖的嵵裡,有一排臨路的矮房子,灰色的外觀看似普通民宅。夏季時開著車經過,車窗沒關,會聞到空氣中有潮濕的魚香味。矮房子在平日深幽不見底,下車走入其中,才能瞧見屬於澎湖人的特殊風景。
過往澎湖漁獲量大,又因為冬季東北季風強勁,不適宜出海捕魚,於是發展出將夏日漁獲曬乾,藉以儲存過冬的曬魚法。早期的嵵裡是澎湖最大的曬魚場,如今漁獲減少,僅存臨海的幾間房子還在苦撐經營。
藍色矮房就是曬魚地,一般旅客不會進入。
「童一行曬魚場」起家於1969年,老闆蔡武童已是第三代。他守護這項澎湖的舊時工法至今,歡迎旅客進入曬魚場看看,他說:「這個工作很辛苦,但還是想保留曬魚文化。」花一個半小時探訪一圈曬魚場,便能走進這項歷史產業,體驗親手敲臭肉魚乾及品嘗魚乾,感受澎湖人口中的海洋滋味。
鹽漬中的魚。
漬好的魚放入木籠中。
將鹽漬的魚疊放,推入蒸櫃中。
蒸櫃上的手撥式時鐘,用來計算蒸魚的時間。
到訪「童一行曬魚場」正逢早晨時段,還沒走入魚場,已經看見裡頭濃烈的白煙竄出,場內幾名工作人員手腳不停,進行一系列的鹽水浸泡、放入蒸櫃、曝曬等加工動作。每年逢4至10月,是曬魚場運作的時節,只要海上漁船聯繫有魚,蔡武童就會從凌晨開始準備曬魚工作。
「早年因為漁獲多,需要保存但沒冰箱,鹽漬、曬乾是最常見的做法。」舊時代無冷凍設備,魚乾需曬至比今日更乾燥。澎湖最早的處理方式是用每村都有的魚灶進行加工,曬魚場是近半世紀以來才有的處理方式,童一行看起來規模不大,不過一次能做十噸以上漁獲。
曬魚場內空間不大,但可以處理10噸以上漁獲。
將魚取出的那一刻,蒸櫃中的白煙猛地竄了出來。
蔡武童從蒸櫃中將魚拖出,熱氣逼人,是非常辛苦的工作。
魚場中的每一幕,都是汗水和海洋文化的累積。
曬魚場內有兩座木頭外觀的大型蒸櫃,上頭有蔡武童打造的手撥式時鐘,用以對照一般時鐘計算蒸魚時間。時間一到,蔡武童打開蒸櫃,一陣濃烈白煙狂妄地從櫃裡冒出,彷彿舞台煙霧機起動,他從魚場內部拖著蒸熟的魚走向陽光燦爛的曬魚地,如同慢動作的演出。
將魚疊放,準備曝曬。
將疊放的鮮魚放置於曬地中央,開始進行曬魚。
澎湖的夏天有9個太陽,太陽曬一上午,魚乾就幾乎完成了。
整籠的鯖魚進入曬魚地前,我嘗了蒸熟後的滋味,肉質清甜帶有海水鹹味,美味到捨不得牠們被曬乾。「這是清晨網撈上岸前的最後一網,魚的胃特別乾淨。」蔡武童解釋說。經過一個早晨曝曬的魚,縮成小小一尾,我又貪嘴試了一尾,竟也出奇的濃香迷人,澎湖的海洋味,每一步驟都值得細細品味。
肚子破掉的魚,賣相不好,會將其敲碎。
木槌一敲,骨肉散開。
剝掉魚骨,拆解後的魚肉,可以另外賣得好價錢。
炒魚乾肉,是當地人的下酒小菜,非常好吃。

童一行曬魚場

  • 地址:澎湖縣馬公市嵵裡漁工新村12號
  • 體驗活動:「臭肉魚乾製作體驗」399元/人,5人成團,可以走訪曬魚場,近距離看見魚場內外,運氣好時也能見到曬魚及工作場景,並體驗澎湖人的特殊活動,將賣相不佳的魚剝肉去骨「敲魚乾」,每名旅客能帶回半斤的魚乾。
  • 備註:工作時間不對外開放,若想參觀可參加臭肉魚乾製作體驗。報名可上「年年有鰆」www.oceanfriend.com.tw查詢。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