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它的視覺高度所帶來的聯想,很容易導向主題溫馨、闔家觀賞的主流動畫,卻也可能為部分觀眾帶來挫折。然而這種不適感,或許才是它更特別的地方。
【影評】《廢棄之城》 垃圾的滋味
《廢棄之城》是到目前為止技術執行最精緻細膩的台灣動畫長片。相較於某些因陋就簡的尷尬作品,本片所有擬人化的角色幾乎都達到栩栩如生的程度。無論是在勁風中頑抗掙扎的塑膠袋或者扭身蹦跳的噴漆罐,這些被視為無用的廢棄物反而是全片最具生命力的代表。
《廢棄之城》的主角是個在家庭、學校、街頭都找不到歸屬的青少年。把自己視做垃圾的他,陰錯陽差來到廢棄之城。大多數人期待的理應是他如何受到激勵,帶領垃圾們突破重圍尋找到新天地,以達成「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迪士尼式教誨。結果這個寧可安逸的主角,卻選擇背叛朋友,甚至陷對方於險境而不顧。你大概很難在動畫世界找到這麼不討喜的主角了,比垃圾還不如。
但《廢棄之城》的小樹卻讓我聯想到易智言前作《行動代號孫中山》(2014)那些原該同病相憐、結果卻互不相讓的青少年。那種從「被放棄」到「自我放棄」的痛苦殘酷,以及我為什麼要同理你的倨傲彆扭,成了比脫胎換骨的甜美結局更重要的東西。也難怪令人敬畏的神像,在這裡帶來的也不是保庇,而是威權獨裁,以及裝腔作勢。同樣能飛上天際,但請不要期待這會是《天外奇蹟》(Up,2009)。
無論成長與環保,易智言選擇的不是面向晴空萬里,而是碰觸陽光下的那片陰影。給格格不入的人,一點理直氣壯;讓遍體鱗傷後,也可以安身立命。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