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家開講】從負債千萬做到齒輪箱龍頭 他讓黑手不再賺薄利 三隆齒輪董事長廖昆隆專訪

mm-logo會員專區財經理財
從負債千萬的黑手齒輪加工廠,到創下年營收6.7億元,廖昆隆以齒輪箱站穩台灣市占第一。
從負債千萬的黑手齒輪加工廠,到創下年營收6.7億元,廖昆隆以齒輪箱站穩台灣市占第一。
從負債千萬的黑手齒輪加工廠,到投入雪隧挖掘工程、在國際上一戰成名,這條路,三隆走了超過30年。
廖昆隆43歲時接下父親創立的三隆齒輪,沒有富二代光環,為跳出利潤微薄的代工業,他轉型發展精密齒輪。1997年他加入雪隧建設工程,製造讓老外跌破眼鏡的全斷面隧道鑽掘機齒輪箱後,以自有齒輪箱品牌在短短8年內,拿下台灣市占第一。
去年三隆營收6.7億元,廖昆隆的下一步是讓齒輪箱上雲端智慧化,千方百計、持續領先。
終於捱到國外疫情解封時刻,三隆齒輪董事長廖昆隆快步走在出貨區,指著一台台封好保護膜準備出廠的齒輪箱,臉上滿是笑意,「疫情過後,工業活動復甦了。這些都是要去河北、廣東跟日本的。」
三隆齒輪是台灣市占最大的齒輪箱製造商,產品6成外銷,去年營收6.7億元。與主攻運輸類的齒輪同行和大工業不同,「我主要是做工業類。」廖昆隆製造各種產業機械精密齒輪及塑膠機械齒輪箱,「齒輪箱就是減速機,是機器的心臟。」齒輪運轉時可使馬達變速,進而提高扭力,如鋼鐵、螺絲、造紙與紡織、工具機業機械,都少不了齒輪箱。
三隆目前在上海、印度都設有辦公室,未來預計掛牌上市。站在台南萬坪廠房談未來願景,廖昆隆意氣風發,但外人哪裡想得到,三隆齒輪其實曾負債上千萬元,起家工廠更被法拍、一度搖搖欲墜呢?
廖昆隆(右)將齒輪箱比喻為機器的心臟,如鋼鐵、螺絲、造紙與紡織業用機械,都少不了齒輪箱。

廖昆隆小檔案

  • 出生:1952年(70歲)
  • 家庭:已婚,育有1女
  • 學歷:正修工專工業管理科、中山大學EMBA
  • 經歷:三重齒輪廠員工
  • 休閒:散步、攝影
  • 座右銘:凡事不要輕易放棄
  • 經營心法:千山萬水、千辛萬苦、千錘百鍊、千方百計

父親創業 代工做起

廖昆隆的父親廖沼祥,原在台中大雅一家縫紉機工廠擔任廠長,後來,朋友找他在台南合夥開設大榮齒輪廠。1年後2人拆夥,1960年廖沼祥便獨自創立三隆齒輪機器廠,做齒輪機械代工。
廖昆隆是長子,下面還有3個妹妹、1個弟弟。「那時做代工,就是賺工資而已。」父親創業篳路藍縷,七口之家生活本就不易,尤其為了照顧親戚,沒多久母親將娘家兄弟接到台南,巔峰時期,小房子裡塞了二十二口人。「我就睡在廁所上面1個小閣樓,要用爬的進去,人在裡面幾乎只能趴著。」父親時常做得累倒在機器旁,搬一張躺椅便呼呼大睡。廖昆隆從正修工專放學後也去幫忙,年紀輕輕,練就一身操作齒輪機械的好功夫。
退伍後,廖昆隆沒有立刻回家工作,「我想知道別人的公司是怎麼做的?人家的齒輪跟我們有什麼不一樣?」他到新北三重找了一家齒輪工廠任職,26歲時才應母親要求回家上班,「那時三隆已經稍微賺錢,但還不是很好、還是做代工。我在三重上班看人家的設備都比我們好,非常羨慕。我時常想,未來一定要買更先進的設備,提升我們的技術。」
廖昆隆(右)兄弟在父親成立的三隆齒輪機器廠前合影。(廖昆隆提供)

雪隧工程 轉虧為盈

彼時,三隆靠著代工薄利慘澹經營,1993年時,面臨了經營最艱辛的時刻。「家裡人事費用支出龐大,我父親也不善理財。有一些客戶倒了,欠債一直累積,最後貸款還不出來,欠了3千多萬元。」經濟不好,廖昆隆也不敢談戀愛,相親二百多次,直到40歲還打光棍,之後認識了出身南投水里、家族從事鐘錶零配件業的薛暖美才結婚。
「以前我們的負債其實是很恐怖的,每天都是跑3點半。」採訪時,薛暖美紮著馬尾、穿著一席合身洋裝連袂受訪。婚後,她在三隆負責拓展業務,個頭小小的她,說話輕聲細語、身段柔軟,「我們2個的個性很互補,他是生活白痴,我幫他看頭看尾。他吃水果也不會剝,都要我餵,有次我乾脆拿一團紙餵他,他也吃下去。」談起早年艱辛,她忍不住露出一抹苦笑,「如果從頭來,你真的會覺得說:『這個行業你還敢踏進去嗎?』幸好後來有稍微轉過來。」
廖昆隆(左)與太太薛暖美(右)情牽30年,鶼鰈情深、羨煞旁人。
1995年,廖昆隆長女出生還不滿1歲,廖沼祥因突發細菌感染過世。為了償還負債,起家工廠也被法拍,三隆只好搬到安平向人承租廠房。一心想改變黑手代工命運,廖昆隆認為,一定要買好的設備才能轉型。「所謂轉型,就是要做精密齒輪。齒輪經熱處理後會變形。沒有研磨,機器轉速越來越快,裝上去用會有噪音、機器會震動,但我也沒錢。」他申請政府青年貸款1,200萬元,「這筆錢讓我可以去買設備、還負債,所以我去德國買了一些二手機器,開始研磨精密齒輪。」
拿起一塊在雪隧現場挖出的四稜砂岩,廖昆隆回憶,「那時光鑽掘機的削刀就弄壞了幾百個。」
但真正讓三隆齒輪轉虧為盈,是自1997年參與雪山隧道建設,進而促使三隆投入生產齒輪箱。雪隧動工時,因行經地震帶斷層,又有地下水、岩壁容易崩塌等問題,且四稜砂岩硬度比鋼還硬,1台耗資10億元、從德國進口的全斷面隧道鑽掘機(TBM),只挖了不到2公里就報廢,「1995年開挖,挖了2年挫折一堆、深度也不夠。機器進去後刀片很容易斷掉。德國說維修要10億元、時間3年,雪隧工程處主任金正台就來台南找我。」
「金主任他很感傷,他在車上搭著我的肩說:『小老弟,你知道現在全世界都在看台灣的笑話。我們台灣人不能讓這個笑話成真。我們一起來合作、來努力。』」金正台這番熱血沸騰的話,廖昆隆如今說來仍相當振奮,但過去三隆只懂得做齒輪加工,完全沒有生產齒輪箱的經驗,「他們希望我參與齒輪箱工程、齒輪製造,還有製作挖隧道的削刀,那個其實我也不會。」
廖昆隆(右)與弟弟、三隆齒輪總經理廖昆信(中)當年硬著頭皮接下雪隧挑戰。(廖昆隆提供)
廖昆隆硬著頭皮與弟弟、三隆齒輪總經理廖昆信接下挑戰,並找上成大和金屬工業研發中心的專家共同研究。其中削刀外觀為圓形,TBM進入隧道,撐開岩盤後,削刀再以擠壓的方式挖掘。拿起一塊在現場挖出的四稜砂岩,廖昆隆說:「那時光削刀就弄壞了幾百個。」
歷時3個月,三隆終於開發出適用TBM的巨型齒輪箱,裝在鑽掘機上可增加扭力,哪知東西運到雪隧現場,德國工程師卻拒絕安裝。「他們說台灣不可能有這種技術,裝上去一定3天就壞掉。」廖昆隆氣不過,現場與德國工程師對賭,「我跟他打包票,如果我的齒輪箱半年內壞掉,我這筆款就不要請了!結果裝上去都沒問題,老外跌破眼鏡。我們投入後,也加速了雪隧挖掘進度。」
站在2層樓高的全斷面隧道鑽掘機前,因廖昆隆的加入,加速雪隧通車。(廖昆隆提供)

毛遂自薦 挑戰大單

「之後我才知道,金主任去找了很多台灣齒輪公司,可是大家都不願意做,他是找不到人才找我。」至今每回開車途經雪隧,廖昆隆仍是既感慨又感動,「我覺得人一輩子,你要把握時機、創造機會。時機來的時候,不要錯過。」
而幸運彷彿約好了同時間一起來。投入雪隧工程隔年,某天廖昆隆開車載著薛暖美回娘家,路經南投集集水壩時,他看見水壩上裝了40個齒輪箱,便有感而發地說:「我們如果來做這些,不知道該有多好。」超級行動派的薛暖美見一旁有處工地,便鼓勵廖昆隆不如進去問問看是否有合作機會?「我說毋湯,我們工廠那麼小,而且人家都做好了,根本沒機會。」
有次他們回娘家時換薛暖美開車,廖昆隆在車上睡著了,醒來才發現太太把車停在水壩旁工地,人已經衝下去向人介紹三隆齒輪,「原來那是中華工程公司轉包的工程。半年後對方就請我們去報價,要做50台的齒輪箱。」

自創品牌 海外拓銷

這筆總金額4百多萬元的訂單,是供給台塑麥寮六輕的工廠使用,對債臺高築的三隆無疑是場及時雨。「他給的規格是我從來沒有見過的齒輪箱,因為要放在水裡,外面塗了7層特殊油漆,零件都是不鏽鋼的。第1次拿到那麼大的訂單,我意識到,既然我有製作雪隧跟麥寮台塑六輕齒輪箱的經驗,我必須要發展齒輪箱自有品牌。」
當時台灣大大小小做齒輪箱的廠商共有10家,廖昆隆心想,如果大家品質都一樣,可能很難競爭。他大量投入研發,「我用最好的條件製造,產品一出來,價格比同業貴了3成。大家說我賣太貴,但我想一次就要成名,要讓市場來肯定我們。」
日本滋賀大學經濟系畢業的薛暖美,能說一口流利日語。1998年,她得知PLACO株式會社有意採購台灣齒輪箱,便積極赴日拜訪。薛暖美說:「過去人家會覺得:『黑手有需要去國外嗎?』要做外銷我也很沒信心,但出去一趟我吃到甜頭,很多市場勢必要自己找機會。」
三年前,廖昆隆買下一台三千萬元的德國檢測機,檢測齒輪精密度。
與PLACO合作大幅提升三隆技術,廖昆隆跟薛暖美常跑海外拓銷,接連拿下義大利、瑞士與德國紐倫堡世界發明金牌獎,打開國際市場。要當業界領頭羊,廖昆隆的武功心法是敢用貴的、好的設備。「齒輪的精密度要很準。每一齒咬在一起,要很吻合。」10年前他大膽投資了1台8百多萬元的機器,專門檢測齒輪精密度,3年前又買下1台3千萬元的德國檢測機,都是同行之最。他自豪地說:「台灣齒輪箱廠要提升國際形象,檢測設備也要好,不然沒有公信力。這小小一台,幫助我在短短8年時間,成為台灣齒輪箱市占第1。」
除自創品牌製造齒輪箱,廖昆隆也生產輪船捲網機與螺絲廠螺絲加工用的巨型齒輪。

三代加入 接班團隊

三隆羽翼漸豐,5年前併購一家桃園同行,半年前又買下一家航空加工業,今年並以私人名義,投資成立一家專做航太、半導體與醫療相關零配件公司,無限放大量能。廖昆隆下一步,要推齒輪箱智慧化與研發更高精度的齒輪,「以前齒輪箱做出來,你買去組裝一台大機器,但是一段時間後,等到齒輪箱快壞掉的時候才維修,這樣就太慢了。」他讓智慧型齒輪箱裝設可透過震動狀態、提前警示的偵測系統,「雲端會來告訴我,我再通知客戶注意。」
廖昆隆(右)下一步,要推動可提前警示維修的智慧化齒輪箱。
2017年,廖昆隆的姪子廖振宇與姪女廖姵伃也加入三隆。從小就陪著廖昆信送貨的廖振宇,對家族企業並不陌生。成大企管系畢業後,他在三隆負責業務與研發,今年10月準備赴德國參展,「我們市場很小眾,設備都是直接賣給機械廠商。我想辦法把東西做好,因為製造業走出去,不是只有代表三隆,而是代表整個台灣。」
儘管第三代已加入接班團隊,廖昆隆還是閒不下來,假日都跟太太自發加班。他笑答:「公司做到這樣,算對得起我爸爸了,但還是要再努力。我爸創立的時候是千辛萬苦,到我現在就要千方百計、持續領先。」
廖昆隆(中)的女兒(左)外型亮眼、長腿逆天。(廖昆隆提供)

後記:上輩子的情人

廖昆隆的女兒正在歐洲攻讀碩士,說起外型亮眼、長腿逆天的上輩子情人,他掩不住驕傲神情,「她個性很獨立,我們去國外自由行,都是她帶隊當導遊。哪裡有好玩、好吃的她都知道。」

他替年近30的女兒找對象,問他如果女兒嫁給外國人呢?思女心切的廖昆隆聞言連忙急喊,「那絕對不允許。我現在就怕她想留在國外,不回台灣。」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