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員工憂大水池計畫再啟 施崇棠力拚華碩下半年獲利

mm-logo會員專區財經理財
連遭景氣急凍、庫存風暴重擊,讓品牌大廠華碩連2季虧損,董事長施崇棠不得不下重手整頓,營收占比最大的系統事業群近千名員工受影響。
連遭景氣急凍、庫存風暴重擊,讓品牌大廠華碩連2季虧損,董事長施崇棠不得不下重手整頓,營收占比最大的系統事業群近千名員工受影響。
因錯估通膨黑天鵝,又遭庫存風暴重擊的品牌大廠華碩,時隔5年再度出現連續2季虧損,讓董事長施崇棠再次出手組織重整,力拚下半年重回成長獲利軌道。本刊調查,這波重整影響近千人,雖然華碩雙執行長許先越、胡書賓出面強調非裁員或縮編,但員工仍憂心,6年前曾實施的Talent Pool(人力平台,華碩人稱大水池)計畫再度啟動,恐成變相裁員。

施崇棠小檔案

  • 年齡:71歲
  • 現職:華碩集團董事長
  • 學歷:台大電機系、交大管理研究所
  • 經歷:華碩董事長、華芸科技董事長、宏碁副總經理
  • 家庭:妻曾瑞棼,育有一子一女
「今天跟新BU(Business Unit,事業部)主管面試了嗎?有機會不落池(Talent Pool人力平台,華碩人暱稱大水池)嗎?」這是品牌大廠華碩總部,營收占比最大的系統事業群員工們,最近碰面互問的一句話。
華碩總部近期陷入低氣壓,遭整併的員工都在想辦法內轉新職,否則可能會落入大水池(Talent Pool)冷宮。

軍心動盪 憂落入冷宮

上(六)月12日,網路社群突然出現華碩組織大整併、高層異動、裁員800人的負面消息,逼著華碩雙執行長許先越、胡書賓,3天後連袂召開記者會澄清,同時間也對內部員工說明,強調有組織整併,但絕無裁員、縮編,新組織調整將於7月1日生效。「改組中難免會有一些波動,我們承諾會真實透明,也將會盡快布達其部門新的組織及策略計畫。」華碩雙執行長在內部信函中寫道,希望穩定軍心。
面對網傳組織整併、裁員消息,華碩雙CEO許先越、胡書賓上火線澄清,仍未解員工擔心大水池計畫重啟疑慮。
雙執行長連袂掛保證不會裁員、縮編,還說目前沒有大水池計畫,承諾會開600個新職缺讓同仁內部轉職。但本刊調查,不少華碩人仍憂心這些新開的內轉職缺,其實就是換湯不換藥的「大水池」,變相逼員工離職。
為何華碩人談水池色變?2017年,華碩因業績不如預期,同年8月,施崇棠親上火線宣布大規模組織改組,提出大水池計畫,「因組織轉型導致手上沒業務的員工,先安排在平台上等待媒合機會,替員工尋找合適的內部歸屬。」時任營運長的許先越對外解釋。
積極擴張的華碩,不敵景氣急凍,滿滿的庫存已花3季出清,尚未完全清理完畢。圖為華碩筆電銷售通路。
「大家對6年前實施的大水池計畫還心有餘悸,因為一旦落進水池,形同打入冷宮,只能領底薪過日子,受不了的員工自行走人,等於變相裁員。」老華碩人擔心地說。
雖然員工擔心大水池成變相裁員,但也有曾在水池待過的老華碩人透露,有些人掉到水池裡,藉此機會進修,找到更好的工作。「一位學長就藉機念書考完GRE(美國研究生入學考試),接著出國留學,畢業後進入美國高通。還有人念了博士班,最後進了谷歌。」大水池意外成為華碩人進修轉職的機會。

庫存爆倉 獲利慘受挫

各界都好奇,明明華碩目前股價仍逾290元,今年第一季還超越宏碁成為全球第五大PC廠,為何選在此時進行組織改組,還引發裁員疑慮呢?
本刊調查,去年因誤判通膨黑天鵝對經濟的衝擊,想拚逆勢成長的華碩,未料景氣反轉急凍,導致樂觀預估的庫存爆倉,直接衝擊華碩獲利,不僅去年第四季大虧半個資本額,全年獲利更創3年新低,今年第一季每股又續虧2.26元,讓退居二線的董事長施崇棠再度出重手整頓。「Johnny(施崇棠)雖放手讓雙CEO(許先越、胡書賓)衝刺擴張,但景氣急凍、庫存風暴接連襲來,順風時大幅擴張的人力,總該拉韁繩,檢討整頓,希望花半年時間,就讓華碩重回獲利成長的軌道。」知情人士透露。
這次施崇棠整頓的主要目標,就是占華碩營收比重2/3的系統事業群,原本轄下包括電競、行動運算(手機)、商用與消費產品四大事業,改組後將剩下3大事業。電競與消費性部門合併交由張仰光帶領,商用(含原消費型Desktop及AIO)改由張凱舜領導,同時兼任手機部門主管。
 

組織整併 庫存爆倉

過去幾年,4大事業各自招募人才攻城掠地,讓華碩人力急速擴張,像是新成立的商用部門,短短幾年擴張到500多人,已成華碩第二大部門,但實際上卻做不到華碩整體營收的一成,市占率也不到5%。「相對於惠普、聯想、戴爾,6、7成業績都是商用事業貢獻,就連宏碁也靠著教育市場耕耘有成,商用機種占比也拉高到近5成,華碩商用事業成績根本不及格。」一位同業觀察。
同業不諱言,商用市場從通路、客戶到產品,都與消費性市場邏輯不同。賣消費性筆電,只要能打進美國的Best Buy與亞馬遜、國內的燦坤與全國電子這些大通路就好。「但商用又分成政府、大型企業、中小企業,每個市場需求不同,除了硬體,還要提供軟體與服務,不是找好通路就沒事,華碩沒準備好才會出師不利。」同業分析。
商用事業之外,另一整併重點就是電競與消費電腦事業,據了解,2017年成立的華碩電競事業,近年來表現不錯,打出的ROG電競品牌,穩居市場龍頭,出貨量勝過第二名的微星近1倍。不過,這2年開案數量過多,供應鏈與消費PC重疊投資太多,讓施崇棠決定要進行整併,提升效率。
華碩電競筆電事業獨立後表現亮眼,卻因開案頻繁、供應鏈與消費性機種重疊太多,成為此波整併對象。
據了解,未來華碩電競商品將減少內部開案,隨著消費性產品的步伐,開始向外尋求代工廠設計。「過去電競商品由華碩自行設計,再交給鴻海與和碩等EMS廠代工,未來連設計都要交由廣達、仁寶等ODM廠處理,可省下不少開發人力。」知情人士透露。

新星出線 內部多雜音

這次組織整併,也讓2位六年級生浮出檯面,分別是接手電競與消費性部門的張仰光,以及手機與商用事業的張凱舜。2人的出線在華碩內部也多有雜音,像是張仰光雖帶領電競事業搶下龍頭,但消費產品仍是華碩最大營收來源,合併後主管卻換人當,自然引發消費性事業同仁的反彈。
爭議更大的是同時接下手機與商用事業的張凱舜,「手機事業一直在虧損,為什麼還要用同樣的人去管商用?」在華碩人討論群組裡,不少人提出質疑。
但華碩高層向本刊直言,張凱舜是前執行長沈振來時期重點培養的人才,從主機板、筆電、EPC到手機都有豐富經驗。「嚴控成本又開案精準,供應鏈管理也不錯,讓手機虧損逐年收斂,頗受Johnny賞識。」該人士透露。
施崇棠是科技業有名的好好先生,不願像惠普、戴爾一樣,下重手大舉裁員。
正因組織整併,重複的人力勢必要找到新出路,一位華碩主管不諱言:「向來是好好先生的Johnny,不願像惠普、戴爾等同業重手砍人,加上台積電、聯發科等半導體大咖都在搶人,華碩若想拚新事業,須想方設法留才。」但6年前陰影猶在,如何化解員工對大水池的疑慮,考驗華碩高層的智慧。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