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鏡到底】報憂不報喜 鄭明典

mm-logo會員專區人物
鄭明典在氣象局長任內,沒有颱風侵台,網友幫他取了「晴天娃娃」「護國神山」等綽號,他聽聞後態度淡然,說從未覺得天氣和自己的一舉一動有任何關係。
鄭明典在氣象局長任內,沒有颱風侵台,網友幫他取了「晴天娃娃」「護國神山」等綽號,他聽聞後態度淡然,說從未覺得天氣和自己的一舉一動有任何關係。
鄭明典是史上最紅的氣象局長,臉書有19萬人追蹤,每次貼文都像國師開示,民眾想瞭解天氣除了聽氣象局預報,還要看鄭明典的臉書。13年前他以一篇大雨預警文,開啟全民談氣象的時代,有人批他危言聳聽,他則認為,氣象預報並非預知,卻能讓人對未來不至於一無所知,當風雨可能致災,就要把握每一個大聲疾呼的機會。
65歲的鄭明典,在氣象局(現升格為氣象署)工作32年,今年7月16日退休,網友發現他局長任內無颱風侵台,一度將他的維基百科頁面改為「鄭明典a.k.a.晴天娃娃」,也有人稱他「真正的護國神山」「颱風最怕的男人」。
20231023pol001
鄭明典今年7月自氣象局退休,雖然不用再公開報氣象,平常仍會自己看電腦預報圖判讀天氣,採訪這天,他預估中秋節北部無雨,後來果然迎來兩晚明月。

鄭明典小檔案

  • 出生:1958年
  • 學歷: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氣象學博士
  • 經歷:氣象局科技中心、預報中心主任,2020-2023年擔任局長
受訪這天,鄭明典一身灰色短袖襯衫、深色西裝褲走進會議室,講話慢條斯理,時而面帶微笑,網路上呼風喚雨的網紅局長,現實世界裡反倒更像《動物方城市》裡的溫順樹懶。問他怎麼看自己一退休、就有颱風?「那只是巧合。」局長任內沒颱風,心情如何?「我看事情沒有情緒,比較希望科學解釋。」他用快答結束這個不科學的話題,又認真地說比起颱風,他更在意豪大雨,原因是對流成雲致雨時間短,不易觀測,較難事先預警,卻容易造成水患、土石流等災情。
13年前一場大雨,是鄭明典氣象生涯的重要註記。
2010年他擔任預報中心主任,在自己的臉書上發布「令人不安的大雨預測」,示警梅雨將衝擊南部山區,被媒體大肆報導,臉書好友一夜從300人變成3萬人,氣象局甚至因此成立官方臉書粉專。

臉書擴散 豪雨帶來名氣

他自此成為氣象局的代表人物之一,每逢風雨前夕,民眾除了聽官方預報,也要看鄭明典臉書。天氣風險公司總經理彭啟明說:「一般是氣象主播知名度高於氣象局長,但鄭明典透過寫臉書,讓大家瞭解氣象、跟氣象局在做什麼,幫氣象人員提升不少知名度。」
20231023pol001
退休後鄭明典婉拒民間氣象主播邀約,平日多和太太四處爬山健行。
我們談起那篇讓他爆紅的臉書貼文。鄭明典解釋,當時氣象局內部已預見南部將有豪大雨,卻因準確率未達官方標準,無法正式發布大雨特報;又因官方用詞嚴謹,一個數據只能對應特定描述,但預警文字效果會隨社會氛圍浮動,「大災難剛結束,隨便一個預警,大家都會覺得太可怕;很久沒有災難時,再怎麼預警,民眾都覺得你亂講。」於是他連發3天臉書,用詞從「這次有降雨訊號」「這個降雨好像需要注意」,直到第3天寫下「令人不安降雨預報」,終於登上媒體頭版。他總結自己當年的社群考察心得:「負面訊息效果比較好,擴散比較大,這就是為什麼『令人不安』(這個詞)很重要。」
執著預警,是為避免傷亡。2009年莫拉克風災重創南台灣及阿里山,3天累積近3千公釐雨量,造成681人死亡、18人失蹤,是台灣自1959年八七水災後最嚴重的風災事件。事後總統公開指責氣象預報不準;監察院也糾正氣象局,認為氣象局報導天氣太制式,導致民眾輕忽颱風影響。

嘗試發聲 不準也有價值

監察院糾正後,當時預報中心主任吳德榮憤而請辭,鄭明典臨危接任。他觀察,早年預報員常因天氣報不準被民眾投訴,縣市首長錯放或沒放颱風假,也要氣象局負責,預報員為了自保,用詞相對模糊保守,不太錯、也不太對;即使預見嚴重的天氣事件,也不敢提早示警。
「那時預報員被訓練要防守、要自保,預報課長說這次會很嚴重,要小心一點、不要亂講,我一聽到真的無法理解,蛤,這次會很嚴重,然後不要講?我就不理他,FB就發出去了。」難道不擔心PO文後如果沒下雨、也會被罵到臭頭?「我不介意報不準,」鄭明典自信地說:「氣象預報無法確切預知未來,但至少我們對未來不會一無所知。科學本來就有不確定性,預報訊息如果對特定人有價值,又不會傷害其他人,就值得嘗試。」
20231023pol001
鄭明典的父親是體育老師,他從小和運動選手一起在操場邊長大,各項運動都難不倒他,圖為他小學5年級表演跳箱。(翻攝鄭明典臉書)
他最早一次預警發生在2歲那年。他出生苗栗苑裡,父親是體育老師,全家住在老式日式學校宿舍。早年海線地區易鬧水患,某年颱風,河邊堤防因大雨沖刷塌陷,水眼看就要沖入家門,鄭母要所有人到外婆家避難,出發前鄭明典突然失蹤,全家冒雨找人卻遍尋不著,以為他被大水沖走,非常傷心。沒想到隔天一早他被父親同事抱回家,說前一天看他一人在外閒晃,因此先帶他回自家躲雨。「因為我聽到媽媽說要去外婆家,就自己出發了。」鄭明典不好意思地笑。

回台發展 精準數值預報

他原本立志當化學家,意外考上台大大氣系,一開始念得意興闌珊,大二遇上啟蒙老師蔡清彥,「老師給的題目有很多未知的東西,從大尺度到小尺度的大氣能量轉換過程很有趣,很多理論我能具體感覺到,又能因此看懂天氣圖變化,那時候真的是覺得興奮。」他當起蔡清彥的研究助理,一天讀完一週指定讀物,畢業後又到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念博士,鑽研數值天氣預報中積雲對氣流的影響。
20231023pol001
鄭明典(中)深知防災重要,每逢颱風及大雨,總想方設法發出警訊。圖為他於台大就讀時遇到水災,與同學在宿舍門口合影。(鄭明典提供)
過去人們透過觀測資料及經驗預估天氣走向,只能大範圍預報,誤差也較大;數值天氣預報透過超級電腦運算流體力學方程式及大氣數據,提供更精準的逐時、定量天氣預報,是現今各國預報天氣的主要方式。
1987年鄭明典念完博士,原本在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NCAR)上班,很快被蔡清彥找回建立台灣的數值天氣預報模式,奠定今日預報基礎。
早年氣象預報精準度較低時,鄭明典女兒見預報有雨,撒嬌要他想辦法,他會佯裝對天做法、讓天由雨轉晴。「其實那是有科學解釋的,當時是大範圍預報,只要有一個點可能下雨,就會報有雨,但實際下雨的地方很少,所以我大部分會成功。」鄭明典大笑。隨數值預報模式越來越完整,預報範圍可細至以小時、鄉鎮為單位,鄭明典的法力也因此失效了。
20231023pol001
鄭明典在氣象局工作32年,期間經常造訪各處氣象站,圖為2018年他赴玉山氣象站。(翻攝鄭明典臉書)

發文惹議 堅持正確想法

開始在臉書上談論天氣後,有段時間,鄭明典常踩到紅線。他曾在氣象局發布海上颱風警報前,提前預告颱風生成,也曾以圖資分析某年春季可能偏乾,雖強調僅是為提醒民眾注意天氣變化,仍被氣象主播批評發言聳動、製造新聞;也有媒體不滿他在臉書提前洩露獨家,一度要他承諾「以後絕不再用過當形容詞」。學者則認為,鄭明典臉書的氣象資訊若與官方訊息不同調,恐誤導救災。
外界壓力排山倒海,就連當時氣象局長辛在勤,也都提醒鄭明典應收斂點。「預警跟官方預報不一樣,都是忌諱,那時局長偶爾會叫我刪文,我就換個方式講,走邊緣,如果我的觀點是預報沒有的,就用一種比較含蓄的文字,會特別註明還是要參考預報中心。」他眼神有些笑意,「我真的不太怕壓力,覺得對的事,就衝了。」
當年他剛進UCLA,指導教授要他們讀論文發表心得,鄭明典英文不好,一時脫口:「He’s wrong.(他錯了)」像在批判作者有嚴重瑕疵,教授當場要他滾出辦公室。被拒於門外的鄭明典,為了驗證論文假設,每天將想法寫滿一張筆記紙,放進老師的信箱。1年後,老師終於同意他的想法可行,要他回來上課,「後來他把那些紙寄還給我,我算了一下,有兩百六十多張。」他得意地說。
留學生多靠獎學金念書,一旦得罪教授、拿不到獎學金,幾乎是死路一條。被教授冷凍那一年,他每天食不下嚥,體重掉了15公斤,只記得每天都要寫一篇筆記給老師,「我不知道未來會怎樣,但也沒想過會無路可走,直覺就是要把我的想法全部寫完,把事情講清楚。」
他又說起另一個念大學時的故事。他從小怕蟑螂,大三那年1隻蟑螂跑進宿舍,他用透明玻璃罐困住,原想趕快丟掉,「但一個念頭起來,我為什麼不面對牠?」於是他把玻璃罐放在書桌前,就這樣養著蟑螂到畢業。「不過後來還是沒克服,看到蟑螂還是會全身不舒服。」他哈哈大笑,兩頰顴骨高高聳起:「但我就是不能迴避問題。後來我回想,我寫FB大概也是類似的態度,衝擊越大,我越不服氣,越是堅持到底,可能這真的是個性。」
20231023pol001
我們和鄭明典相約至五分山氣象雷達站拍照,他上傳當日照片到臉書,竟也立刻上新聞,他則認為只要大家願意關心、瞭解氣象都是好事。
至今鄭明典幾乎日日更新臉書,內容從特殊氣象畫面、颱風路線到氣候變遷都有。10月連假過後,我們和他相約到五分山氣象雷達站拍照,他上傳當日照片到臉書,竟也成為一條網路新聞:「沒颱風鄭明典在幹嘛他PO一圖引驚呼:台北有這地方?」臉書寫什麼都上新聞,會不會覺得壓力大?「大家願意關心、瞭解氣象都是好事。」他露出靦腆微笑,語氣聽來十分真心。
除了臉書之外,鄭明典也多方開闢溝通管道。2020年他出任氣象局長,當年全台罕見大旱,民間常誤報有雨,他天天與行政院熱線,回報真實降雨狀況,為行政部門扛住限水壓力;後來氣象局缺經費升級電腦設備,當時的行政院長蘇貞昌,也因此大手筆核下2年10億元預算。
過去氣象局與民間氣象業者常有競爭意識,鄭明典則首度開放氣象局圖資供外界使用,協助提升民間預報水準。彭啟明說:「鄭明典很願意聽我們的建議,不會有氣象局才是權威的心態,有時我們覺得他們(指氣象局)報的風雨預報太少,也會直接打給預報中心,彼此提醒。」

資訊氾濫 擔憂警覺降低

隨社群資訊爆炸,如今比起提醒不足,鄭明典更擔心預警失控。每逢颱風,各路天氣粉專、專家爭相超前預報,一有熱帶氣旋出現,即稱「恐有颱風」;新聞標題也動輒出現「爆頭颱」「雨炸全台」等聳動用語。「很多人對氣象有點熱情,但不是在預報,是在看熱鬧,起鬨的人越講越興奮,最後結果沒有(颱風),他們也不在乎…可是這種狀況多了,就像狼來了,大家會失去警覺。」他的聲音聽來有些無力。
這種時候,他常會想起2009年8月9日。那天清晨,高雄甲仙區降下大雨,獻肚山走山形成堰塞湖,1小時後洪水沖毀一百多戶民宅,四百多人遭活埋,消息傳回台北,鄭明典正結束在防災指揮中心的輪班,他獨自走出會議室,忍不住在走廊上掉下眼淚。
早在颱風登陸前,他見雨量預估上修至破千公釐,便料想會有傷亡,但預報並非預知,無法絕對精準,做為氣象人員,他無法左右命運,只能喚起警覺。「心情滿複雜的。」他語氣平靜,目光淡了下來,彷彿眼底有片雲霧飄過。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