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樹梢上陸續掛起色彩鮮豔的耶誕球、表情豐富的胡桃鉗士兵,以及真假難辨的糖果吊飾,專做耶誕吊飾的聯瑩彷彿一年365天都是耶誕節,張明珠聞言苦笑澄清:「我們是天天趕工製造,不是天天過耶誕。」和聯瑩同樣56歲的她全身三宅一生經典皺褶裝,是主掌聯瑩設計的大腦,一頭俐落短髮時髦有型,說話穿插流利台語,親切如鄰家大姊,沒有距離。
2004年美國設計師曾將聯瑩的耶誕飾品掛進美國白宮,讓小飾品成為台灣之光。(聯瑩提供)聯瑩是台灣最大、也是現存唯一的耶誕飾品製造廠,提供設計、生產到銷售的一條龍服務,主力為歐美等外銷市場,2020年疫情爆發後不能出國參展,便在耶誕節前2個月開放工廠一樓做限時展售,也幫公司行號、社區大樓、商場做耶誕布置。
30年前在同行搶西進,貿易商轉單至成本更低的大陸廠時,聯瑩創辦人、張明珠的父親張松田堅持留在台灣,以每年3、400種新款的爆炸性創造力,且能彈性少量客製化,深受國外設計師青睞,將台灣飾品掛進美國白宮、迪士尼樂園與LV店面閃閃發亮。張明珠驕傲地說:「我們的客人遍及四大洋五大洲,連中東、非洲都有。」2022年營收據估為2億元。
塑膠品經過電鍍才有反光效果,才能進入後續噴漆處理。每年2月到10月趕完外銷出貨,張明珠和三妹、總經理張簣蘭就得趕緊準備新品,隔年1月飛到德國參加世界最大的耶誕用品展,一刻不停歇。聯瑩的商品展間占地逾百坪,2024年的最新設計、浪漫夢幻的低彩度飾品,放在最顯眼處,如同時裝週必須提前一季發表,張明珠講解發想:「這叫莫蘭迪色,我們要觀察汽車、時裝趨勢,跟上流行。這2年復古又興起,所以出仿舊感的復古金、復古銀,那種是噴了第一層顏色後,用抹布抹過才會暈散開。」
耶誕飾品如同時裝,都得提前一季發表,聯瑩已準備好2024年最新產品,主打低飽和度、色調柔和的莫蘭迪色系。塑膠飾品需經電鍍、噴漆、彩繪、組合,依靠大量人力,已半退休的80歲張松田,仍常到公司巡頭看尾,他在廠房向記者介紹:「噴漆要均勻,手的姿勢和力量必須一致,像澳洲的耶誕節在夏天,漆就要用抗UV的,貴3成。」
過去趕貨時,沒有機械手臂加快噴漆速度,員工下班後,張松田只能帶著一家大小趕工。
負責設計的張明珠認為做耶誕飾品很好玩,因為創意可以無限延伸。在7個孩子中排行老大的張明珠與三妹張簣蘭的名片上皆沒有職稱,「因為我們是童工做起,頭銜不重要啦。」她們心中永遠的老闆是天才阿爸張松田,張明珠總是滿臉崇拜地說:「我阿爸很厲害,以前都看報紙副刊找靈感,有一次他看到俄羅斯紅場建築物的照片,屋頂造型很像洋蔥,就研發出斜紋洋蔥的耶誕吊飾。他只是欠栽培,不然一定是很偉大的藝術家。」50多年來聯瑩能越做越大,關鍵正是家人間彼此欣賞、幫助的緊密情感。
張松田參考俄羅斯建築物屋頂,設計出洋蔥型吊飾,引起業界跟風仿造。來到張松田的辦公室,擺著一張發明家的工作桌,堆滿用瑕疵品試做的樣品、草稿,他謙虛地說:「因為我沒讀書啊,就要花時間自己研究、畫圖。」張松田家中務農,兒時幫父親種田,國小畢業就幫忙家計,他曾擺路邊攤賣襪子、賣魚丸,還做過裁縫機收費員,當時新竹是玻璃重鎮,他轉行切玻璃,才漸漸有穩定收入。
張松田(右1)至今仍常與大女兒(右2)、三女兒(左2)一起討論新產品。白手起家的他與太太住在租來的豬舍,撿建築工地不要的板模當床,騎三輪車送玻璃,得知有玻璃工廠倒閉,便以積蓄10多萬元接手,1967年創「聯榮工藝社」(聯瑩前身),製作貿易商需要的飲水鴨、愛情溫度計和瓶中花等玻璃擺設品。
張松田從小吊飾延伸做到大吊飾,也打入商業空間布置。(聯瑩提供)張松田有錢必賺,字典裡沒有不可能,1978年貿易商得知國外需要大量電鍍塑膠球做耶誕飾品,想在台灣找工廠製作,張松田記得,「那是國外流行,台灣沒人做,貿易商問遍工廠,沒有人想在賺錢前先花幾萬元開模。」只有張松田答應,他算過費用,「第一批不會賺錢,但賺到模子(費用),下一批就可以開始賺錢啊,而且這是現成的訂單,肯做就有錢。」
他花8萬元開模,初始找塑膠廠、電鍍廠代工,量大後買別人關門出清的電鍍機回來自製,成為台灣首家塑膠電鍍球製造廠。
聯瑩廠內有比人還高的電鍍機械設備,一次能電鍍上百個飾品。後來競爭者陸續出現,但張松田明白,只有不斷創新,才能讓別人無法超越,「那時候貿易商拿什麼東西,工廠就照做,不會開發,但我一直研發。」早期吊飾僅是圓球,張松田肯投資開模,接連變化出斜紋圓球、斜紋洋蔥、刺球等產品,並申請專利,還出貨到美國最大零售通路沃爾瑪,總經理張簣蘭補充:「創意就是讓平凡的東西看起來很不平凡,那就是我們擅長的。」
聯瑩後來主攻商業空間市場,被設計師選用到英國Peter Jones&Partners百貨。(聯瑩提供)1980年代,歐美常到台灣尋求代工耶誕飾品,塑膠、陶瓷、木頭、玻璃製品都能在台灣一站購足。全盛時期,聯瑩經常通宵趕工,沾飾品的色粉常飄得滿地看不見路,張明珠和弟妹們的童年都在工廠度過,「我還沒有駕照的時候就要去鄉下載工人來家裡上班,以前連看卡通的時間都沒有,要幫忙包裝。後來小妹念大學,說寧願在台北幫人家包便當,也不要回家,因為在家做都沒錢。」
過去聯瑩無法直接面對客戶,出貨皆透過貿易商,1990年代政府開放西進,同行幾乎赴陸設廠,貿易商也邀請張松田到廣東東莞評估,但他認為:「我們老實人應該待不下去,那是人治的地方,都要紅包,我奮鬥這麼久才賺一點錢,到那邊花掉很可惜。」那時保守的決定,讓聯瑩生意縮水到只剩3成,卻是置死地而後生的轉機。
聯瑩前身為玻璃擺設品製造廠,曾做過愛情溫度計(左)與飲水鴨(右)。貿易商大量轉單到低成本的大陸,甚至直接拿張松田的設計給陸廠仿造,聯瑩再不主動出擊,就可能倒閉。
彼時張簣蘭正好到南非念書,得知德國每年舉辦世界最大的耶誕用品展,1998年她與大姊、二姊一起參展,「那是我們自己接單的開始,以前躲在貿易商後面太久了,很多客人看到我們都說『原來你們就是那間製造廠。』」
1998年張明珠(右1)與2個妹妹一起到德國參加世界最大的耶誕用品展,從此直接面對客戶接單,不再透過貿易商。(聯瑩提供)直面客人,張松田也觀察發現,歐美的商場百貨或街道等擺設空間很大,「賣小飾品已經沒有競爭力,拚不過大陸,剛好轉型做大組合擺飾,我們在業界都領先2到3年。」他以圓球疊加洋蔥、刺球等不同飾品做排列,首創高度超過1、200公分的組合型大吊飾,將耶誕樹上的小飾品延伸到空間擺設布置,張明珠又流露佩服眼神,「因為我們累積非常多模具,可以排列的組合比別人多,就可以做商業空間那種比較利基型的市場。」如紐約梅西百貨、荷蘭機場也可見聯瑩的產品。
做耶誕飾品需要大量人力,許多彩繪步驟仍須員工一筆一筆手繪。身為長女的張明珠跟著聯瑩一起長大,雖然沒有像弟弟、妹妹一樣出國念書,卻是唯一遺傳父親設計天分的人,她說自己和父親都是「戲棚下站久就會曉啊!」她明白新式造型專利常常被改一下就模仿,告也告不完,只能奮力向前跑到別人追不上,她從紐約街頭賣的蘋果糖得到靈感,「我們把球做得像糖葫蘆,那種效果叫Candy Apple,光這樣就要上3道漆。很多變化要靠表面處理,例如滴流不同顏色的漆、噴糖霜或金蔥粉,都有不同效果。」
張明珠分析,台灣製造的優勢是能靈活運用不同材料,降低成本,例如近年流行小組合擺飾,父親便將珍珠板噴漆做成立體造型;歐洲特別喜歡胡桃鉗士兵,她不吝分享江湖一點訣:用圓桶當帽子、葫蘆或鼓做身體,手臂是塑膠水管噴漆,還可以動,「我能把既有的道具,加減乘除後變成客人要的。」甚至早年不熱賣的元素,因為復古風回流,又變爆款,例如寶石系列。
聯瑩為國外客戶開發大組合擺飾,可高達2公尺。採訪近午,張明珠不好意思地要求暫時中斷,希望與父親、妹妹回家陪母親用餐,「幾年前我媽媽記憶力衰退,我們更珍惜彼此相處的時間,像耶誕節過後,不做過年這塊市場,因為需要休息陪阿爸阿母。」
為留住母親漸漸喪失的記憶,張簣蘭還特製繪本記錄母親的生平,聯瑩不只是事業,更是父母為子女撐起的家,每當有人說這是夕陽產業,張明珠總是不服氣地反駁,「沒有夕陽產業,只有夕陽心態,連在打仗的烏克蘭和俄羅斯都採買了,耶誕節哪一年遲到了?」
張松田富有想像力,曾研發中空的耶誕樹,且為組合式,方便拆卸運輸。拍照時她牽起父親的手,如同兒時父親牽她。張松田笑僵時,女兒們馬上逗他,「阿爸要開心,牙齒露出來,想想阿母以前被牛踩到。」不在場的母親彷彿也參與了這段過程,他們立刻大笑,如華麗的耶誕飾品一樣溫馨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