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報導/愛在兵凶戰危時 兩岸同婚伴侶如何應對國安審查與社會焦慮

mm-logo會員專區人物
蔡佳樺(左)與Vicky(右)今年1月飛往塞班島結婚,5月在台灣登記結婚。
蔡佳樺(左)與Vicky(右)今年1月飛往塞班島結婚,5月在台灣登記結婚。
中台同性伴侶可繞道第三國結婚後,已有數十位中國籍同性配偶在台灣與另一半登記結婚,成為「新中配」。他們的樣貌有何不同?我們採訪多對伴侶,有人曾在太陽花運動時走上街頭;有人是中國歷史老師,在課堂後偷偷給學生看台灣歷史課本、私下傳遞8964的真相;有人震驚於台灣捷運站、公共場所不需安檢,還可進入總統府用餐。
當婚姻平權與國家安全出現衝突,制度迫使他們必須付出更高昂的代價才能結婚,同時面對猜疑的眼光和敵意。愛情無國界,但國安有邊界。愛在兵凶戰危時,不只是私人選擇,也是跨國法律、身分認同與政治交纏的現代樣本。
30歲的蔡佳樺和中國籍伴侶Vicky(化名)在台灣登記結婚隔天,我們來到她們的「新房」。屋內只有簡單家具,像她們的婚禮般低調,一束朋友送的捧花、一張印著「阮Gay婚矣」(台語:我們結婚了)的明信片,構成她們的儀式感。這天下午,Vicky身穿居家運動服,蔡佳樺趁著採訪前的空檔,扒了幾口Vicky烹飪的家常菜。

繞道第三國 結婚長路漫漫

Vicky是上海人,我們聊起近期館長遊上海,她說,那幾天小紅書上鋪天蓋地都是館長,有親友第一次知道這位台灣網紅,對於館長願意來上海、接受中國人感到開心,特地問她:「台灣是不是百分之六、七十的人都在看館長?」
Vicky認為,館長的上海行可能想模仿美國YouTuber遊戲實況主、被中國網友稱為「甲亢哥」IShowSpeed的中國行,同樣用直播和誇張言行提升觀眾對中國的好感度,館長行則是對台外宣的「迷你特供版」,但中國政府似乎不太在意館長,有種「你要來就來吧」的感覺。「館長的宣傳論述非常老舊,讓人感覺很過時,舉的例子也無趣,例如宣傳城市外觀漂亮,還在看外灘這種台灣人都看到飽了的風景;宣傳科技發展,卻講台灣也很多的送餐機器人;宣傳民生物價,對比的是上海普遍都比台灣貴不少的手搖飲。這樣的宣傳點對很多台灣人來說應該已經不具吸引力了,但是館長依然可以獲得不錯的流量和抖內,那他的TA長什麼樣子呢?或者說在中國的策略裡,館長負責統戰的是哪些人?」又說:「館長沒有做什麼功課,只能以一般遊客的姿態接近中國,並沒有得到中國政府支持來為他量身打造一些體驗。」
20250624pol001 (15)_2025-06-24.jpg
蔡佳樺(右)與Vicky(左)穿著同婚專法的紀念T-shirt在塞班島合影留念。(蔡佳樺提供)
蔡佳樺爆料,Vicky常說台灣人太天真,不懂中共險惡。2人在敵對國家的縫隙間相愛,為了結婚,她們必須走過一段漫長、崎嶇又昂貴的長路。今年1月,她們前往第三國美屬塞班島登記結婚,成為第一批走中台同婚「第三地登記」制度的伴侶。
去年9月,陸委會和內政部開放兩岸同性伴侶於第三地結婚,經政府駐外機構驗證文件、經審查面談,可來台辦理結婚登記。陸委會主委邱垂正表示,繞道第三國結婚雖然成本比較高,不過正因如此,才有事實判斷真正的相愛,去除虛假不實的婚姻。「雖然制度對同性伴侶還是有點辛苦,但多了真正考驗。我們有國安方面的審查需要,加上中國不可能配合我們,不能用兩岸異性婚的方式入台,我們只能另闢蹊徑,給予人權保障,讓他們有一條路可走,我們也希望他們在台灣安居樂業。」
20250624pol001 (14)_2025-06-24.jpg
陸委會主委邱垂正。(鏡報李智為)

資料百餘頁 佐證愛情不假

中台伴侶結異性婚,台方需先至中國結婚,同性伴侶則需到境外第三地結婚,再向台灣政府申請團聚入台、依親居留。
為何選擇塞班島?同婚合法國家如五眼聯盟(美英加澳紐),對中國人發放簽證條件嚴苛,而歐盟國家多半需有居留事實才能在當地結婚。蔡佳樺解釋,塞班島是美屬領地,允許二位外國觀光客結婚,加上中國公民申請簽證很容易,成為實務上唯一可行的選項。「塞班島位於太平洋中間的關島附近,那邊有很多二戰遺跡,跟電視劇《聽海湧》的場景很像。人口以當地原住民為主,海岸有點像度假勝地馬爾地夫,產業以觀光業為主,觀光客大部分來自中國、韓國,有直飛航班。」
20250624pol001 (16)_2025-06-24.jpg
遠距離戀愛聚少離多,婚後蔡佳樺(前)與Vicky(後)一起居家生活。
在中國網站Bilibili、網易、社群媒體小紅書上,不難找到「夫夫結婚全攻略」「準備材料與申辦流程」等教戰守則,有些中國的同志伴侶選擇到塞班島遊玩,順便舉辦儀式、拿一張美國的結婚證書。因此,一條專屬華語圈同志伴侶的產業鏈也應運而生:從預約日期、舉辦儀式到安排證婚人,皆可透過仲介辦理。
她們極富實驗精神,沒有找仲介和地陪,自己上網找資料、寫信到市長辦公室預約。台灣沒有直飛航班,蔡佳樺必須先飛往韓國再轉機,飛行時間超過7小時。「凌晨抵達塞班島,天一亮就自己去市長辦公室舉辦儀式,再到法院將結婚證書存檔、蓋鋼印。我跟太太都是比較謹慎的人,尤其去一趟又那麼遠,很擔心出意外。市長室的人員說:『台灣跟中國的姓名拼法不一樣,有人弄錯,來來回回搞了半年。』我們很緊張,拿到文件都確認好幾次,最糟的情況是要再重飛一次。」
由於塞班島沒有台灣駐外使館,台灣人還得轉往關島驗證結婚文件。加上快件處理費用,行政費用總共360美元(約新台幣1萬元)。「最貴的還是機票,我從台灣飛到韓國,再飛塞班島、關島,來回機票就超過4萬元,加上住宿、交通等雜支,我們2個人已經很省,整趟行程費用花了新台幣10萬元,快的話1週可以辦完流程。」
接著是審查。蔡佳樺拿出一疊約120頁的資料,洋洋灑灑交代雙方認識與交往經過,當私密感情生活成為國家審查的對象,「我跟太太翻開照片,發現很多照片像是朋友站在一起,看起來不夠親密,怕被質疑,太太找了一張牽手的照片,說:『這張放大一點。』移民署有所謂加分項,包括共同育有小孩、租房契約、家屬知悉說明書等,為了加分項,我列印紙張請爸媽簽名,媽媽就要寫『我的女兒某年某月跟某某某結婚,以上內容知情同意。』要解釋得很詳細,一定會不舒服。」
我們詢問Vicky,政府如何做國安審查?她說,頂多會被問到是否有黨政軍背景。中國籍配偶入境台灣時,均須填寫申報事項,勾選「未曾任」「曾任」「現任」地區黨務行政軍事或具政治性機構團體職務,性質類似宣示、自由心證。
我們問陸委會,國安審查的標準和界定評估方式為何?陸委會表示,政府不會因為當事人是兩岸同性伴侶,就貼上有國安疑慮的標籤,不管是兩岸異性婚或同性婚,移民署均會確保當事人婚姻真實,杜絕因為假結婚名義來台可能產生的不法問題,以保障台灣社會秩序及安定。
20250624pol001 (13)_2025-06-24.jpg
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所長蘇紫雲。

具國安隱憂 關係備受檢視

面對國安疑慮,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所長蘇紫雲說,兩岸婚配確實有潛在國安風險,但這是民主國家不得不承擔、必須想辦法平衡的。相關單位除了自由心證外,可借鏡美國FBI機制,針對高風險個案進行了解、查核學經歷,反推嫁娶之前的生涯軌跡是否合乎常態?若中間有空檔或遮蔽,可高度懷疑其自由心證是否為真,也必須保留是否為情報單位製作的假身分文件的可能性,進一步追蹤個案入台後有沒有異常舉動。「這是民主防衛機制,信任,但不容許欺騙。」
蔡佳樺說,有好公民,當然也有壞公民存在,「認真生活的人會很擔心有人搗亂,會去審查彼此是真婚姻還是假婚姻,國安這個帽子太沉重,壓在我們身上。」「我跟女友跑在前面(趕著)結婚,也是因為兩岸政策說變就變。我們收集資訊的能力比較高,也算是有錢有時間,有的人連整套流程都不清楚,門檻很高,絕對是摸著石頭過河。」她仍心存感激,「至少有一條路走。」
Vicky高中開始接觸很多台灣的電影、音樂,喜歡蘇打綠。彼時是馬英九執政,上海與台北締結友好雙城關係,她回憶:「上海的報紙會寫『馬英九形容台北的顏色是橙色』,娛樂版會比較五月天和蘇打綠的歌詞;週末中午,電視會播《雙城記》,介紹台北和上海。」某天,Vicky看到報紙上寫著開放陸生的消息,她決定來台灣讀大學。
20250624pol001
台灣是亞洲第一個同婚合法化的國家,兩岸同性伴侶結婚卻至今困難重重。(資料照片)
隔年,太陽花運動爆發,她不敢去立法院現場,「畢竟是陸生,主要怕被看到參加這個場合,作為大陸人,出現在那個現場很敏感、不太好。」但占領結束後的330反服貿大遊行,她去了。她忍不住笑出來:「當時跟喜歡的女生一起去。」
她形容中學時期活在單調壓抑的校園環境,網路世界與台灣的同志文化為她開啟了一扇窗口。「我常聽台灣的網路廣播節目〈拉子三缺一〉,是台灣的女同志社團。」她如數家珍地解釋如何翻牆收聽,「會有網友幫忙把新集數搬到牆內,放在土豆網,後來是透過共用gmail,公開帳號、密碼,每個人都可以登入,從附件下載最新一期節目。」
後來,她又到英國讀碩士,研究所畢業後,回到中國工作。習近平上台以來,陸續對BL、同性戀、性少數議題嚴加管控,微信公眾號被封、彩虹相關活動關停。2021年,Vicky經朋友介紹,認識了蔡佳樺。「那時候覺得她很勇敢、主動,她身上也有很多我喜歡的特點,她是北一女出身,念韓文系,我們都喜歡韓國女團Mamamoo,可以一直聊天。」
20250624pol001 (1)_2025-06-24.jpg

國籍太敏感 同婚戰友噤聲

交往前,她們曾深陷掙扎。蔡佳樺翻出手機對話紀錄,Vicky寫下:「這是一個比我們更大的問題,這不是一般的異地戀,不是因為沒有時間、沒有錢的問題,而是非常本質上個人無法解決的不能。」太文謅謅了,Vicky翻譯成大白話:「就是國家控管你不能隨便去台灣,這是個人力量無法突破的東西。」愛情終究超越國界,「外界的東西無法改變,但維持關係是看二個人的意願。」
Vicky提到身為中國人的各種不能:申請簽證總是困難、不能拿彩虹旗上街、不能露出刺青、不能在微信公眾號寫敏感訊息…。或許是因為很少有機會表達,她努力思索適當詞彙,最後這樣下了結論:「對我來說,最強烈的經驗,是在國內不能說話、不能表達,很多東西都不能表達。」「我已經發展出一套我在中國的生存方式,我的方式是專心過自己的小生活,也不太關注社會事件或政治,不讓自己有太多情緒,否則會崩潰。」
蔡佳樺說自己以前對中國沒興趣,也缺乏了解。她成長於解嚴後的台灣,大學時代碰上太陽花,又一路爭取同性婚姻平權,正是所謂天然獨世代和堅定台派。直到「開放兩岸同婚有國安風險」的風向吹起,伴侶的中國籍身分像一根卡在喉嚨的刺,她不得不看清政治現實。「我原本以為跟一個中國人交往,和跟一個韓國人交往,沒什麼太大不同,這個人很值得在一起。但爭取婚姻的過程很受挫,遇到國安問題,論述要更細緻,有時候甚至不是對錯,而是取捨,怎麼說服對方這些人值得信任,就變得很辛苦。」
以前一起爭取同婚的親密戰友遇到中國因素,紛紛轉過身去。她只能在集會遊行時高舉標語:「他不是共匪,他只是我的伴侶,我不會賣台,我只想和他結婚」。
焦慮破表時,她走進心理諮商室。「心理師覺得我在生活中太少跟人分享我的困難,也講不出來,因為我覺得大家不會懂,我很難跟人說:『希望你們接受我跟伴侶的關係也很珍貴、也想要在這片土地上一起生活。』」

愛上中國人 我還算台派嗎

蔡佳樺對於同志身分坦然,但伴侶的國籍彷彿讓她進入另一個名為中國的深櫃。矛盾的關鍵在於:「首先對方要知道中國對台灣確實有威脅,但我們的關係對台灣沒有威脅。」「身邊友人分二種:一種是覺得中國人很討厭,跟中國人結婚就是有風險;一種覺得跟中國人結婚沒問題,還可以去中國看看,也有人覺得中國很好,只要不談政治。我就覺得…救命!」
「政治上我認同台派,身分上卻是一個跟中國人結婚的人。」這種矛盾的感覺反映在她每日的行動中,她一方面在網路上大戰仇視中國籍配偶的言論,一方面又像個糾察隊般,希望中國籍配偶當個符合台灣人期待的好公民。她舉例,前陣子中國籍配偶群組中有人討論年邁父母持探親簽證能否逾期居留?「有一個人用很自然的語氣說:『黑戶滿多的,不出去工作、看病也不用健保,不被抓到就沒事。』另一個人回:『我終於知道為什麼大陸人在台灣很討人厭』,他還回:『什麼意思?』我很不爽,他把犯罪講得很理所當然,認為外來者寄生台灣不會有問題。」她因此氣到跟對方大吵。她向我們轉述,說著說著,忍不住紅了眼眶,「身為中配伴侶,這樣做會影響到整體,我們已經被罵得這麼慘了,我很崩潰,我對外這麼努力在維護中配群體的聲譽,告訴大家我們值得在這裡建立家庭,但又有人做這種事情,就覺得…很爛。」
Vicky說以前念書時,兩岸沒有這麼尖銳敵對,10年來兩岸對對方的言論觀念愈來愈負面,身處夾縫中的人只能謹小慎微。她們未來預計買房子,養2隻貓、1隻狗,Vicky從事行銷行業,她坦言,上海的工作和生活壓力很大,「在中國生活,我會選擇非常保護自己的方式,不要太高薪水、太多的競爭壓力。」她不介意辭去上海的工作,樂觀地說:「台灣有最低薪資保障,隨便做什麼薪水都很高,1個月3、4萬元對我來說就已經很高了。」又說:「一個中國人在台灣必須背負原罪,就只能小心翼翼地生活,有很多的無奈吧!」
20250624pol001 (12)_2025-06-24.jpg
蔡佳樺(右)和洪羽伶(左)都是兩岸同婚權益促進會幹部,提供當事人協助和分享資訊經驗。

偷渡台課本 密談八九六四

27歲的王心(化名)同樣在今年1月,與台灣伴侶洪羽伶前往塞班島登記結婚。對於未來生活,王心看到多數中國籍配偶從事服務業或勞力工作,擔心社會階級降級,她自嘲:「我現在的想像是在台灣開店賣螺獅粉,買10碗贈送文書代理。」在中國,王心是中學歷史老師,畢業於沿海省分一所師範大學,但缺乏台灣學歷,在台無法找到同等專業工作。
過去教書時,她看到中國歷史課本描述「國民黨消極抗日、積極反共」「抗日戰爭的功勞是共產黨的」,但翻牆又看到國民黨指控共產黨「游擊游擊,游而不擊」,感到困惑,在小紅書上發文徵求台灣人講解台灣歷史教材,洪羽伶私訊她,替她解答,愛情故事因此展開。
20250624pol001 (10)_2025-06-24.jpg
王心(右)在中國是一位歷史老師,來台後體驗到許多文化衝擊。(洪羽伶提供)
「羽伶發圖片給我,我很驚訝台灣教科書說『共產黨趁抗日戰爭發展力量,最終竊取中華民國』,我私下偷偷給有興趣的學生看,他們也很震驚,像開啟新世界。」
學校裡,老師的言行受到嚴格檢視,但人民發展出一套應對方法,每到敏感時刻,學生會自動關門、拉窗簾。「上課時,學生會刻意誘導我,私底下也會問:『老師,八九六四是真的嗎?』我學生都滿反動的,我私下也會說:『近代史課本裡沒幾句真話,畢業後快點扔了。』」
防火牆和教科書關不住求知欲和思想,王心在課堂上經常欲言又止。「這幾年歷史考試一定會考台灣問題,我上課時必須講,答案只能是『台灣終將回歸,台灣必然回歸』,這是態度問題。」有次她趁著講移民問題,藉機發揮,「移民來到美洲,第一代可能還覺得自己來自母國,但子孫覺得我們就是在這裡出生,為什麼一定要認為自己是英國或法國人?」她話鋒一轉,「所以有時台灣人為什麼有這樣的想法,換一個角度,或許能夠理解。學生在下面狂點頭,下課後又私下跟我聊。」
20250624pol001 (11)_2025-06-24.jpg
洪羽伶(左)與王心(右)在今年1月飛往塞班島登記結婚。(洪羽伶提供)
連我們聽了,都替她的發言捏把冷汗。她說自己以前滿粉紅,看到國旗就忍不住要合照;念大學時,一位老師在課堂上說:「如果政府不能解決問題,那麼政府就是問題本身。」接著陷入沉默。那位老師被舉報,弄得滿城風雨,王心很關心老師的後續動向,據說被嚴厲批評,她私底下也問老師關於八九六四的真相。
王心翻牆看YouTube,八炯、韓國人、黃智賢、陳老師來了等頻道她都看。疫情期間,她父母家的工廠有1年時間無法運作、沒有收入,員工被困在工廠,她對政府感到失望,強烈認同中華民國,「剛認識羽伶時,我最常說的就是『蔣介石剿匪不力!為什麼把我們留在這邊受共產黨欺負?還不來解救我們?』」

成為新台妹 親歷文化衝擊

2024年,王心首次以專案方式入台,最衝擊的是捷運站沒有安檢,「在中國到處都有安檢。」伴侶帶她到總統府內餐廳吃飯,她很慌張,「我是共匪的身分,去總統府會不會被趕出來?我特地問工作人員:『我拿中國的豬肝紅護照可以進去嗎?』我很詫異,居然可以讓我進去。這種感覺超爽的!我們什麼時候可以在中南海吃飯?」
今年她以配偶身分入台,走訪罷免團體志工攤位、白沙屯媽祖遶境、原住民歷史博物館、上法庭旁聽,笑稱自己已成為「新台妹」。「以前看到八炯頻道罵中國人的留言,會覺得受傷,現在會跟他們一起罵小粉紅。」宣揚武統的中國籍配偶亞亞、小薇被遣返那天,王心與洪羽伶一起拍手叫好。
洪羽伶說,有些人覺得中國籍配偶有國安風險,審查也無法完全阻擋。她認為台灣社會只針對中國籍,對伴侶不公平,「國籍不是他們選擇的,但價值觀是他們可以重新塑造的。」洪羽伶曾是職業軍人,至今仍是後備軍人,「王心問我:『若台海發生戰爭,我會怎麼選擇?』我說:『我會參軍,上戰場保護人民是我的義務。』我娶中國籍的妻子,但我還是堅守我的信念。」
她們的政治立場互相影響,也愈走愈接近。
洪羽伶身兼兩岸同婚權益促進會幹部,該協會統計,截至今年4月,有超過30對兩岸同性伴侶前往塞班島結婚。然而,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後,美中對抗急速升溫,塞班島關閉了對中國人的簽證。在兩岸、中美等地緣政治多方夾殺下,這條曾經通暢的路,被堵死了。
20250624pol001 (9)_2025-06-24.jpg
Ben和Winsen今年3月在泰國曼谷一所地區辦公室登記結婚。(Ben提供)

中高齡單身 簽證取得不易

53歲的中國廣州人Winsen曾考慮和台灣伴侶Ben去美國結婚,但遭到拒簽,原因不明,想轉往紐西蘭,也被拒絕。Ben說:「有些面試官比較主觀,認為Winsen年紀太大,又單身,可能有非法移民傾向。」
Ben原本在香港工作,因SARS疫情,公司停擺,他轉往廣州經營服裝生意,2005年在同志交友聊天室認識了Winsen,Winsen是三家商場的老闆,卻總是一身汗味、不事張揚。Ben以為他是生活落魄的街頭漢子,「直到半年後我才知道他有房、有店、有錢,只是不說。」
20250624pol001 (5)_2025-06-24.jpg
Winsen(左)時隔多年來台,讚TPASS卡很好用,圖為他們與台北一○一合照。(Ben提供)
Winsen看他為了工作,來回舟車勞頓,太辛苦了,要Ben辭去工作,在家照顧狗,如此同居生活十多年。他們這樣形容:彼此的個性像是同一個模子刻出來的,天天都像初戀。然而Covid疫情將他們硬生生分隔兩地,Ben不斷向內政部、陸委會、總統府陳情,「這是我的婚姻權,都是台灣人,為什麼跟其他國家的人可以結婚,我們不行?那種感覺很無力,同伴們一個個離開、去結婚了,大家也不再為我們聲援,只好一個人寫陳情信。」
有一年同志遊行,Ben舉著標語「還我婚姻權」,2個路人經過,一個問:「跟中國人還不能結同婚嗎?」另一個說:「因為同婚在中國不合法啊。」Ben激動又無奈,「那種聲音好像在說:『活該,誰叫你愛上中國人。』為什麼愛上中國人成了一個錯誤?我感覺被霸凌。」
疫情期間,Ben遭逢母親車禍、阿公去世,伴侶卻不在身邊。「這是我媽媽最需要我們陪伴的時候。」
20250624pol001 (6)_2025-06-24.jpg
Ben(左3)的家人等候在機場入境大廳,看到2人後露出開心的笑容。
去年9月,當他們得知開放第三地的結婚登記時,心裡並沒有很高興。Winsen申請美國、紐西蘭簽證都被拒,他們又花費100美元,打算申請美國猶他州的線上婚禮,但詢問相關部門後得知線上婚姻無效,損失了一筆費用。眼看著可能性被堵死,一度相當絕望。今年1月,泰國通過同性婚姻,露出了一絲曙光。

轉赴泰成婚 程序繁瑣耗時

但光是備齊泰國結婚所需文件,就是一大障礙。「在中國,要自己去民政局、公證處跑這些文件,難度非常大。首先,公務員不一定會幫你開,要有門路或關係,就算很順利開出來,還要拿去外交部驗證,再拿去泰國大使館驗證,才完成雙驗證。Ben問我外交部在哪裡?我說不知道。」他們委託在地的代辦服務公司取得單身證明、護照的中英文雙認證文件,「費用加起來人民幣2,900元,對我們來說,請代辦去辦是成本最低的。」
由於語言不通,也不熟悉泰國的行政流程,他們決定花費新台幣4萬多元,委託移民仲介公司幫忙辦理婚姻登記,以及翻譯、驗證等文書流程。
今年3月14日,在泰國曼谷的一間地區辦公室,Ben與Winsen取得結婚證書,成為第一對在泰國登記結婚的中台同性伴侶。「如果自己跑流程,光是遞交文件、預約結婚登記,就需要1、2個月,不可能拿旅遊簽證待這麼久,只能靠代辦公司去插隊、協助確認文件。」能花錢解決的都是小事。「比起過去的磨難,對我們來說很值得。」
20250624pol001 (7)_2025-06-24.jpg
Ben(右)與Winsen(左)是第一對在泰國登記結婚的中台同性伴侶,2人6月通過移民署面談後入境。
Ben解釋,4月塞班島關閉中國觀光客的簽證後,至少4對伴侶的計畫被迫改變,考慮轉往泰國,向他們詢問經驗和意見。「塞班島突然停掉很恐怖,原本這條路是最快的,雖然費用很高。我們正在整理去泰國結婚的SOP,否則很多人像無頭蒼蠅亂撞,中間走冤枉路也可能蒙受經濟損失。」
Ben的父母、親戚都知道2人的關係,Ben的家人逢年過節會飛往廣州,Winsen也常自由行來台相聚。他們永遠無法忘記2019年7月31日那天,Winsen記得:「中午12點多,Ben打電話說,新聞報導隔天自由行關停,叫我趕快回來。中國政府是這樣,7月31日告訴你,8月1日就關,說停就停。我趕到公安局申請簽證,已經有人在排隊。我們拚了命,拿到簽證,還有一次去台灣的機會。」他們像是隨時可能被碾死的螞蟻,無法奢望相聚,自由往返的權利被捏在威權手上。

政策急轉彎 不安如影隨形

6月17日,我們來到桃園機場。這天,因颱風蝴蝶影響,飛機延誤2小時,2人抵達台灣後,又花了約90分鐘面談,最後面試官說:「恭喜你們通過面談!」隨後Winsen入境,與Ben的父母、妹妹和外甥女熱情相擁。這紙團聚簽證得來不易,婚姻生活終於多了重法律保障。Ben說:「我們年紀大了,爸媽也老了,都是我們在照顧他們,結婚後就可以隨時兩邊照顧。」
在泰國結婚後,Winsen向母親出櫃:「我跟Ben已經在泰國結婚了,你多了一個兒子。」外甥也拍拍他的肩,說:「你們在一起,我支持。」
我們向陸委會查詢目前有多少對中台同婚配偶?還在等待審查的又有多少?陸委會表示,根據內政部移民署的統計資料,截至2025年6月,兩岸同性婚姻申請來台團聚已獲准有69人,向移民署遞件、正在申請審理的有10人。海基會副祕書長、發言人黎寶文受訪時表示,海基會主要角色是協助驗證婚姻狀況證明,針對同婚伴侶驗證單身證明已有52件。
20250624pol001 (8)_2025-06-24.jpg
海基會發言人黎寶文。
日前中國籍配偶補交除戶證明風波在Ben心中留下陰影。他先澄清:「我不是國民黨喔!我支持民進黨,但是我覺得這政策有點荒腔走板,因為已經危害到我了。我會因此擔心未來,突然間要你拿出證明,我們是同性伴侶,目前拿的是單身證明,他在中國是未婚,如果過幾年忽然說要提出其他文件,這是很恐怖的事情欸!有很多不安全感。」
陸委會表示,同婚當事人同樣需繳交除戶證明,並提醒:「因為中共不承認在台同婚事實,因此當事人無法註銷在陸戶籍,要取得台灣人民身分會有困難。」
兩岸兵凶戰危,他們感覺自己的親密關係也危如累卵,「我的命運和未來是掌握在執政者手上的感覺。」這種危險敏感反映在日常用詞上,「朋友間講話要很小心,包括我現在不敢講陸配,都講中配。」Ben感覺台灣社會將中國籍配偶當成代罪羔羊,語重心長補充:「中國人不一定親政府,反而很多台灣人親中。」

兩岸關係僵 阻礙制度更新

2023年,Alvin與中國籍男友Jim前往台灣戶政機關,申請登記結婚。Jim是陸生,大學來台就讀,如今正在台灣某大學攻讀博士,拿的是陸生停留簽證。戶政機關拒絕了他們的結婚登記,2人與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發起行政訴訟。
今年5月29日,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判決敗訴,理由是2人未通過移民署境管面談審查,要求他們先飛往第三地結婚,才能申請面談。Alvin和Jim在訴訟過程中,曾向移民署要求在境內面談,但遭駁回,移民署要求他們先到第三地結婚,才能申請面談。
20250624pol001 (2)_2025-06-24.jpg
Alvin(左)和Jim(右)希望在台面談、登記結婚遭拒,計畫到丹麥結婚。
訴訟代理人許秀雯律師表示,無法接受此判決論理,「判決理由說因為涉及邊境管制爭議,但邊境管制是針對正要入境的人。陸方當事人已經在台灣居住10年,作為陸生,早已通過國安審查,就算有任何疑慮,還是可以給予面談機會去釐清,判決敗訴很不合理。」她說,判決書其實明白揭露真正的理由是「具高度政治性」,但她認為,憲政國家還是應基於權力分立原則施政,而非因具有政治敏感性,就放任行政機關濫權怠惰,「不是不考慮政治和國安問題,而是行政機關採取的手段和目的要有關聯性,對於住在台灣的中國人來說,要求他們去第三地結婚,就是沒有關聯性。第三國不會幫台灣做國安和婚姻真實性審查,只是墊高了結婚的成本和阻礙,好像在說:『這是你們自己要解決的問題,政府沒有要管你。』當事人必須請假、花錢,去拿一張外國發的結婚證書,究竟是為了什麼?其中荒謬不言而喻。」
判決隔週,我們來到Alvin和Jim的家。牆上掛著他們一起拍的沙龍照,小小空間裡滿是共同生活的痕跡,看得出2人感情非常好。他們坦言對判決結果感到錯愕,訴訟過程中,感覺受命法官相當友善,充滿希望,沒想到全部敗訴。「那幾天當然是很壓抑的心情,也覺得不甘心,那幾天我們都在一起,有情緒時互相宣洩、扶持,一個擁抱就可以解決很多問題。」Alvin說。
20250624pol001 (4)_2025-06-24.jpg
Jim(左)有很多傳統興趣如寫書法、泡茶,彈古琴時Alvin(右)幫忙翻琴譜。

專家籲改革 比照異性伴侶

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祕書長簡至潔說起在夾縫中推動中台同婚有多困難:「2019年同婚通過時,《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的選法是依據行為地,亦即被認為沒有法規障礙。我們私下拜會陸委會,他們也認為沒道理大家可以結婚、台陸不能結婚;移民署也跟我們聯繫,說要訓練人員面談同志伴侶。」然而,後來國際情勢丕變,香港反送中運動、Covid疫情爆發、共機天天擾台,兩岸張力急遽升高,陸委會遭遇民意反彈,以仍然需凝聚社會共識為由,遲遲不開放。2023年,跨國同婚通過,LINE群組裡一百多位中台同婚當事人集體暴動,「大家覺得被捨棄,有些中國人講話滿直接,說:『你們台灣不是自由民主、婚姻平權嗎?』台灣人生氣罵回去:『不然你們去跟習近平講啊!』一言不合就吵起來,後來規定群組裡不能講政治。」
20250624pol001 (3)_2025-06-24.jpg
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律師團協助Alvin和Jim發起訴訟,希望落實婚姻平權。(簡至潔提供)
如今儘管開放繞道第三地結婚,但情勢變化之快,令人措手不及。「兩岸伴侶在台灣跟中國之間被夾殺,又因為美中對立,現在要去塞班島也出現問題。」簡至潔說,兩岸同婚的解方其實取決於政府一念之間,不需修法,只差行政配套,「如同兩岸異性婚的結婚程序,唯一不同就是異性伴侶持中國的結婚證明,同性伴侶持中國的單身證明;向移民署申請入台後,在機場國境線上進行面談,通過後獲得戳章,2人就持這個文件至戶政單位辦理結婚登記。無論是國安審查或關係真實性審查,都完全比照異性伴侶。」
Alvin和Jim目前計畫去丹麥結婚,「如果上訴,不知道還要等多久,結果也是未知數。」2人年紀約30歲,為了未來規劃,傾向盡快穩定下來。他們準備了新台幣十幾萬元費用,自己上網找資料,打聽到丹麥只要申請、通過審核後就可以飛往當地結婚。

頻自我質疑 相扶持度難關

Alvin是老師,Jim是博士生,只能利用有限的寒暑假,然而申請簽證仍是問題。Jim解釋,台灣人享有免申根、美國簽證待遇,「但對中國人來說,申請簽證充滿不平等,例如福建戶口申請美國、歐洲的簽證大多不會通過,因為太多人偷渡了,大家會調侃福建人出國不需要護照,上午去拜媽祖,下午就到美國。」
作為陸生,疫情期間Jim感受很深,「只要有一點風吹草動,我們可能就沒辦法一起生活,想要共同生活的願望其實滿脆弱的,你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突然來一個疫情或意外。」這反而加深彼此共度一生的意願,2023年他們決定打官司,Jim也準備意外驚喜派對,向Alvin求婚。
Jim說決定結婚後,有時會感到抱歉,「手牽手闖關的每一道關卡,我們都在問自己:確定是對方嗎?有時會想,他換與台灣人結婚會比較簡單。我在這過程中不斷感受到台灣對中國的敵意,也會害怕網軍、輿論,要不斷自我質問,但大多時候答案都是肯定的,他可以包容、體諒、支持我。」Alvin認為,愛情與國家認同沒有衝突,「我覺得台灣是獨立的島嶼國家,愛上一個中國人,不會改變我對台灣這塊土地的認同。」
Jim認為自己是彩虹難民,希望住在台灣這個同志友善的國家,「如果拿到居留證,我會認同自己是台灣人。」「中國的LGBTQ生存空間不斷被壓縮,許多人因為性傾向被迫移民,我有許多同志朋友移民到歐洲,也有朋友工作的目標就是要『潤』(run,逃離中國之意)。」他自己也在潤,「台灣對我的吸引力是,我們走在街上,想牽手就牽手,想親一下就可以親一下。」愛在兵凶戰危時,他期望,台灣能給予一個選擇的權利,一重平等的保障。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