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欣專欄】李安點出國片資源整合問題  我們如何正視台灣的影視自殺行為

mm-logo會員專區娛樂
李安已經將電影帶入一個科技結合藝術的新紀元,而台灣仍無法結合科技與資源拍片,其實我們有豐沛的故事、幕後人才、科技背景,必須在這時代轉型關鍵點急起直追,但政府的「百年落伍」卻恐是一顆最大的絆腳石。
10月1日,幾乎所有關心影視業的人都盯緊著李安在天下論壇的座談,除了關心電影未來發展的新格局外,更想從中獲得一些寶貴經驗與遠見,尤其在我們深陷影視困境的當下。

為何電影沒有累積整合

李安席間點到一個很關鍵的點,「當時在台灣因《少年Pi的奇幻旅程》做成的技術,連在美國LA也拍不出來,但很可惜的是,東西我們都有,但就是沒有整合,電影好像單打獨鬥,做完就沒有了,沒有累積、沒有整合。」他也點出,反觀馬來西亞已經遙遙領先,我們快望不見了。
李安在座談會中為台灣影視產業各方資源無法延續、整合感到可惜。
身為影視投資人的童子賢也補充:「《聶隱娘》拍攝時,請了木工老師傅從日本京都引進木頭,但拍完了就拆掉,《一把青》裡頭的道具飛機、空軍基地都做得栩栩如生,後來拍了一場爆破戲全炸了,我問為什麼?因為拍完了場地就要還給國家,沒有地方可擺。」

珍貴場景只能用一次 秀才骨子裡輕賤影劇業

當別國的影城與整個生產套路都一應俱全時,我們珍貴的拍攝場景,道具卻只能一次性使用,無法留下,我們國家是浪費還是輕賤這產業,以至於我們很難再拍出古裝劇與電影、也難以拍出有歷史景深的作品(除非侯孝賢才能引來那洪荒之力)?其他導演不僅受限於資金只能拍小品,我們都要隨時打掉重練,自力救濟,於是閱聽者在這科技時代,很容易從大銀幕中察覺國片硬體上的不足,不足以達到多數影迷感官上的滿足,在電腦合成與特效日益精進的世界影音產業來說,等於逐漸走上棄權之路。
《聶隱娘》特地從京都運來木頭搭攝的場景也是拍完就拆。(翻攝自《聶隱娘》官方臉書)

未來觀眾要的是電影畫面比真實世界還立體

之前很多人討論《屍速列車》好與壞,其實它驚人票房,帶出的是人家產業鏈的完整,而不是藝術上的成就。現代觀眾要的是電影畫面比真實世界還立體,未來的他們要真實地從戲院走進去。
而這正是最弔詭的事,因為科技是台灣賴以維生的重點產業,絕對不乏人才與技術,正如李安點出:「台灣有很好的科技環境,人才素養高,有很好的機會發展後製,但四年過去,台灣依舊原地踏步。」
我們的科技業無法串連電影產業,我們疲弱的觀光創意也與我們的影視無法連結,我們這幾年那麼多精彩的小說又無法拍成影視作品,這些他國都知道必須環環相扣,才能在全球化市場求生的基本方式,其他地方運行多年,而我們政府高舉藝文的大旗,竟然不知不覺,無法做各產業的結合,讓這些產業只能各自插管接維生器活著。

打造產業鏈不是插管急救

而這只是影視硬體一次性使用的問題,軟體(幕後人才)四散流失,不斷地為他人作嫁代工或許是經驗的累積,但無法整合,只會淪為失去將領,累死兵卒的情況,也造成我們現在看到的台灣影視瓶頸(放諸於其他各產業也如此),政府單位不應該只是擔任發輔助金紅包的角色,刺激一些末梢神經讓幾部片稍微動一下,而是你對影城、片廠以及影視產業線流程是否能有健全的概念。
試問阿榮片廠如今都多少年了?政府有去觀察過片廠這端是如何掙扎求生嗎?改朝換代換藍換綠,但都沒有一任官員真正從影視源頭做起,光靠補助幾個導演與單位是振興不了整個產業的,偶爾零星有《海角七號》《我的少女時代》的零星火花,也喚回不了群眾的信心與長久興趣,更何況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已經將電影帶入一個科技結合藝術的新紀元,我們台灣原來的寶藏是:我們有豐沛的故事(無論是社會事件還是歷史)、幕後人才、科技背景,如果在這起跑點上,我們沒有接棒往前快奔,下一刻一切將集體「恍如隔世」。
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已將電影帶入一個科技結合藝術的新紀元。(翻攝自《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官方臉書)

政府若不出手 導演們將如同孤臣難回天

我看過一些導演不放棄不喊累地想要繼續拍戲,如孤臣孤將尋找零星戰場,人才跟著他苦撐,但這樣的孤臣熱血,能持續多久或耗損多久?電影業是如此靠窮忙一族才沒有斷氣,但電影價值原本是要站在巨人肩膀上看世界的,它迷人之處也在這裡。政府啊,你們秀才時代的冬烘腦袋,究竟何時才能手腳齊力,而非自亂陣腳,讓原本可以科技,影視、觀光可以共榮的契機,變得三方自生自滅,電影完整的產業線,現在不做,就再也來不及了。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