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觀股市】供給持續增加 房產金融業壓力大

mm-logo會員專區時事
根據各地政局資料統計,今年前9月6都房屋移轉棟數約為13萬棟,較去年同期衰退12.2%。如果接下來幾個月沒有特殊情況,那麼今年全台灣房屋移轉棟數將可能低於24萬棟,為1991年開始統計以來的歷史新低記錄。
除了成交量結凍之外,價格也在持續修正當中。根據信義房屋所統計的台北市房價指數,2016年9月為117.08,較去年同期下跌了6.6%,同時也是2013年3月以來的新低水準。綜合上述2項數據顯示,台灣房地產已完全轉為買方市場,未來價格仍有大幅修正空間。
而房地產的利空因素還不只如此。近期傳出內政部有意以資訊揭露交換社會住宅的方式,來推動《住宅法修正草案》。這是因為新政府在選舉之時提出了8年20萬戶的社會住宅目標。
從實質角度來看,這樣的政策必然是政府想積極推動的,即便它可能不是最有效率的做法。首先,實現競選的居住正義承諾不在話下;其次,比起其他的刺激經濟方案,蓋房子在提升國內生產毛額這件事上,相對容易許多。然而,在房地產價量齊跌之時續推社會住宅,很可能會對房價造成更大的壓力。
2010/09~2016/09 台北市房價指數(資料來源:信義房屋)
民用住宅以外,商用不動產市況也是萎靡不振。今年上半年,飯店業平均住房率只有66%,這是2008年到2009年次貸風暴以來的新低水準。陸客人數減少自然是影響之一,例如中國「十一」長假期間來台團體旅客較去年減少63%,自由行則減少了4.8%。
即便陸客來台縮減,但全世界來台旅客仍出現微幅成長,所以住房率下降的根本問題,是出在旅館的供給面。2008年開始開放陸客觀光時,當年全台灣共有3,258家旅館,總房間數14萬間,而今年上半年旅館家數來到3,754家,總房間數則是激增到18.5萬間。
未來住宅與商用不動產的供給還會繼續增加,而持續滑落的房價、旅館價格與住房率,可能會成為房地產業者與金融業者未來幾年最大的壓力。
王伯達
現任投資公司顧問,同時為多本雜誌撰寫專欄並出版個人著作。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