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欣專欄】從《哭聲》《怒》到《比利 · 林恩的中場戰事》 窮人經濟寫實片正發威

如果過了多年回頭看,這十年,國片到底勾勒出多少目前社會的真實樣貌?我們是否缺少了社會寫實片這塊?當日、韓、港都推出了拳拳到肉的寫實片,我們是否有以藝術反映現實的勇氣?當電影人有此氣魄,年輕人才能從電影這個普遍的媒介中,看到一些未來的勇氣與希望。
時空早已非小清新的年代 觀眾的要求早就不同
我們相反於韓片這10幾年來對金權、政府腐敗、小人物悲歌的大量取材(如《熔爐》《聖殤》《殺人遊戲》)等,日本的《預告犯》《恐怖鄰人》都呼應了當今社會正強烈拉扯的貧富差距與不安感,而近期韓片《哭聲》在台締造的亮眼票房,更走出日韓片在台灣票房就是慘的魔咒,不僅因為它懸疑驚悚鋪陳得好,能讓人投射的是那爹爹不疼奶奶不愛,根本沒資源的荒僻小鎮中,求天天不應的集體悲傷,營造得絲絲入扣,而日片其實從《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東京奏鳴曲》《比海還深》,以及近期有良好口碑的《怒》,都跟韓片一樣直擊著年輕人的失業問題。日韓因為勞動法的周延,以至於公司行號大量請沒有保障的聘僱工的社會問題、流沙般的中年問題,都化為電影,讓小人物觀影時得到了抒發的管道,時空早已非小清新的年代了。






拍寫實片不討好嗎?群眾信心都是一點點回來的
而台灣的觀眾其實比投資端更早覺醒,今年《樓下的房客》儘管電影有刻意重鹹的瑕疵,但締造了上億票房,此片不算是社會寫實,但其反映出角色面臨的殘酷荒誕,在國片中異軍突起,吸引了觀眾想看看企圖走出片型框框的國片可以拍到甚麼成績?儘管不完美,但觀眾的渴望已經表現出來。
寫實題材在當今愈來愈重要,除了它能延續不同世代的演員的演藝生命,讓作品飽滿豐富,同時也是股世界趨勢,歐美有不少如《大犯罪家》,或是反映美國底特律空城蕭條的《暫時停止呼吸》。李安的新片《比利 · 林恩的中場戰事》,反應的也是伊拉克戰爭時,推上戰場的多半是貧窮子弟,自知打的是一場被世界唾棄的戰爭,回國後雖被當暫時英雄,其實仍感困窘荒謬的處境。

殘酷時代 求生電影已是主流
愈來愈多觀眾想要看同樣跟自己身處在殘酷社會中,主角又將如何求生的故事,也因此著重社會寫實的國片《一路順風》(此片在金馬入圍8項)被許多人看好。或許這是國片新開始,我們終於有中生代影人可以為年輕人拍些電影,寫出他們目前的生存困境,以及能讓不同世代彼此多些理解的寫實電影。不然如果過了多年回頭看,這10年,國片到底勾勒出多少目前社會的樣貌?我們是否有以藝術反映現實的勇氣?大人有此氣魄,年輕人才能從電影這個普遍的媒介中看到未來的勇氣與希望。
電影使命可大可小,但留給後人的是什麼?就如李安在天下論壇時說的:「現代人不去教堂與廟,需要戲院做為生活的驗證、找到調適。」而我們當今的社會群相,國片真的捕捉到了多少?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