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大玩「FinTech」 你的生活將有3改變

mm-logo會員專區時事
FinTech(金融科技)這個單字,也許很多人感到陌生,然而,它是今年全球最熱門的搜尋關鍵字,事實上,它也掀起了新一波「金融革命」。FinTech泛指讓金融服務更有效率的科技運用,據統計,全球FinTech投資已超過500億美元,國內銀行也紛紛砸重金積極發展相關事業,可以預見不久的未來,人類花錢、籌錢、理財的方式將有爆炸性改變。
近月來,不難發現各家金控業者積極發展FinTech(金融科技)相關事業,目前已超過6成的金控業者,成立「創新科技金融事業處」,這個過去從未聽聞過的部門,不但是當前金融業中最亮眼的新生兒,還意外在業界掀起一波「人才荒」,讓金控業者忙於到處挖人。
例如,富邦金、國泰金等今年相繼成立創科技辦公室,首要強化數位金流、大數據分析等服務;玉山金、第一金、開發金等旗下創投資金,更直接靠攏FinTech公司,將陸續合作推出智能機器人、自動化投資、雲端交易等服務。
台新金則早一步把數位金融的概念具體化,今年4月率先推出全數位帳戶「Richart」,整個開戶過程全靠1支手機搞定。中信金上個月更直接宣布成立「區塊鏈實驗室」;官股銀華南金也積極舉辦FinTech競賽挖掘人才。
各家銀行積極發展智能理財系統,理財機器人成為焦點。
FinTech到底是什麼,為何各家金控要如此瘋狂地投入資源?
FinTech是Financial(金融)與 Technology(科技)的縮寫,泛指運用科技使得金融服務變得更有效率,其中,「區塊鏈」(由密碼學、數學、演算法所組成,並結合點對點的網路技術,透過其特性,能讓交易更安全便捷)是核心技術之一,將對銀行、證券、保險、信託、基金、消費、借貸、籌資、融資、貨幣等服務產生巨大影響。
目前FinTech初步應用主要將交易服務「線上化」,如:行動支付、線上開戶、大數據分析理財、智能理專服務等。
研究報告指出,未來在交易過程中看到的「實體」,如鈔票、支票、理專、銀行分行,會漸漸消失,轉型成數位化的型態,事實上,2016年上半年,美國銀行業已經收掉超過2000家的分行,過去大家必需「跑銀行」辦理的交易業務,現在已超過6成可以在手機、電腦上完成。細數這波「金融革命」,至少會對你我的生活產生3大改變。
改變1.省下更多時間
過去,民眾辦理開戶、轉匯款交易、購買投資產品等,多必須親自跑一趟銀行。另外,銀行承辦的部分業務,像是放貸款評估,也必須由人工送件。但未來這些麻煩且冗長的過程,全都可以透過網路線上處理。
以開戶來說,過去必須要本人攜帶雙證件親至分行辦理,起碼耗費1小時以上。但現在透過線上開戶(如:台新的Richard帳戶)只需用手機輸入資料,並拍下雙證件上傳,經銀行後台審核,約2個工作天即完成作業。
過去辦理開戶必須親自跑一趟銀行,現在可以透過網路線上搞定。
改變2.省下更多手續費
運用網路科技進行交易,除了大幅提升效率外,對銀行端來說,由於能大幅減少人力成本,因此將反應在手續費的折扣上。
例如,現在各大銀行、券商常見的網路下單功能,包括交易股票、購買基金等,手續費往往能打上2至6折,另外,透過線上換匯系統買外幣,也能有更好的價格回饋給客戶。
改變3.與「實體」接觸頻率愈來愈少
這裡說的實體,除了指鈔票、錢包,將被虛擬帳戶及手機取代外,甚至是與「人」接觸的機會也愈來愈少,例如,智能理財系統普及化,大數據分析大量運用在投資評估決策,甚至理財機器人問世,投資人與理專接觸的頻率將愈來愈低,取而代之的是虛擬的網路介面。
另外,將來不論是轉帳、借貸款、換匯等交易,在FinTech去中心化的概念下,人們不會與承辦人員直接接觸,或填寫一大堆表單,而是直接利用點對點方式完成交易。
綜觀上述,能預見不久的未來,人人都能「出門不用帶錢包、缺錢不必找銀行、交易不必找專員」,只要一個能上網的設備及帳戶,就能滿足你所有的交易需求。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