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觀股市】一例一休後 關切缺乏彈性的脆弱經濟

mm-logo會員專區時事
在一例一休正式實施之後,勞資雙方都出現批評聲浪,而消費者們則是準備要面臨物價上漲的問題。台股股王大立光與市值王台積電不約而同提到,除了生產成本增加外,這政策讓企業的調度彈性變小,而我認為這樣的說法切中問題核心。
以最近的高麗菜價崩跌為例,事實上2個月以前,一顆高麗菜喊到約新台幣300元,但幾個月過後的現在,一顆卻是連10元都不到。這是經濟學蛛網理論的典型案例,意指產品在供給上的時間落差,使得不同期間的價格與交易量,出現劇烈波動的現象。
一例一休的問題雖然不能完全套用蛛網理論,但同樣會因為缺乏彈性而產生劇烈波動,甚至讓企業體質更為脆弱。

自動化利多 產業波動提升

由於台灣多為代工製造業,不容易在第一時間反應終端市場變化,產業淡旺季又非常明顯,因此更需要彈性來因應這樣的環境。倘若在產業旺季或急單來臨時,企業無法透過正常加班來因應,那就只能增聘員工,那麼,接下來若遇到淡季呢?這些增聘的員工是否會像崩跌的高麗菜一樣被企業拋售?
所以,未來企業在聘雇正式員工的時候將會有更多的考量,尤其是在勞健保費率持續調升的情況下更是如此。
有些企業選擇改用機械自動化方式來因應,但這樣的做法等於是提升了企業的營運槓桿,而降低彈性,產業波動因此提升。
因為在產業旺季來臨時,企業可能會大好,但產業淡季來時,因為有著鉅額的固定成本要攤提,所以商品售價只要能高於變動成本都是可以做的生意,殺價競爭的狀況就會變得更為嚴重。
一些需要巨額資本投入的產業都曾經面臨過這樣的狀況,例如DRAM、LED與LCD等等。事實上,川普新政希望企業回到美國生產,並採用自動化設備方式,也會產生同樣的問題。
中國勞工成本上升、台灣的一例一休以及川普的製造業回流美國,雖然可能創造自動化設備業的利多,但對於選擇以自動化設備取代人力的企業來說,未來營運波動度很可能會因此提升,投資人應多加留意。
首圖:一例一休後,企業恐被迫選擇改用機械自動化方式來因應,但如此一來產業波動恐加劇。(東方IC)

作者:王伯達

現任投資公司顧問,同時為多本雜誌撰寫專欄並出版個人著作。

王伯達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