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杉磯就是一種寫意而不寫實的概念。對洛杉磯即時性的聯想是陽光、棕櫚樹、電影、汽車、Beach Boys的老歌、古典好萊塢..... 洛杉磯買到的明信片中有摩天樓,有怪怪的西班牙風格建築,蜿蜒的高速公路,甚至就給你一張好萊塢黑白電影的劇照,或許有人會以為洛杉磯是黑白的呢!
【89屆奧斯卡】《樂來越愛你》尋找後現代懷舊的洛杉磯

每個城市都有基本的視覺記憶。想到台北就想到機車陣與101;紐約印象就是曼哈頓高樓大廈;巴黎有香榭麗謝;但是想到洛杉磯,往往會陷入困惑。我們都看過很多關於洛杉磯的電影,知道洛杉磯有很多稀奇古怪的東西,但是各種零碎的印象片段,似乎很難勾勒出洛杉磯固定的城市樣貌。
洛杉磯的印象都是這樣片段而零碎,甚至有些抽象,很難有一個具體的「視覺中心」(就是每個城市的跨年所在地),洛杉磯的特色也在於此。歷史發展與地理特色,把洛杉磯打造成一個去中心化的後現代城市。歌舞片《樂來越愛你》呈現的,就是一個「氛圍式」洛杉磯。
La La Land的四個象限
美國建築評論家瑞納班漢(Reyner Banham)1972年的著作《洛杉磯:四種生態的建築》(Los Angeles: The Architecture of Four Ecologies)中,把洛杉磯分成4個「象限」:平原、丘陵、海灘、和高速公路。形塑出一個簡單明瞭的洛杉磯「地圖」,4種城市生態,彼此達到均衡。《樂來越愛你》中,可以明顯地看到這四者的分配:
1.伊得平原(the Plains of Id)
從洛杉磯市中心到南邊聖派卓(San Pedro)的一大塊平原,瑞納班漢稱這塊區域為「城市的ID」,一望無際的平原被街道區分成格柵狀,高速公路在其中穿梭。塞巴斯汀跟蜜亞在「好萊塢山」的宴會上相遇,散步去拿車,然後來到一處山上唱歌跳舞,他們看到的方格城市夜景很類似伊得平原的樣子;不過那並不是伊德平原,而是另一邊的山谷區。
伊德平原佔據了洛杉磯南方的大片區塊以及大量的人口,但是《樂來越愛你》中並沒有在這一大塊特別取景;只有「夏日」兩人戀愛的部分,他們來到Downtown遊玩,去了Angels Flight 纜車道,百老匯街的中央市場(Grand Central Market),以及一位素人用鋼筋,玻璃瓶,鏡子碎片打造成的沃茲塔(Watts Tower);蜜亞打電話時候出現了片段的唐人街。






洛杉磯市中心有許多高聳的大樓,但是並非「主流」洛杉磯人的生活空間,而是龐大的拉丁裔社區。上班的人下班後直接從停車場開車離開,與這社區不會有太多互動。但是這區的怪建築物也特別多。這部電影呈現了其中的部分。
2.高速公路(Autopia)
「車」是洛杉磯的巨大的空間集合體,在高速公路上上下下不僅是出門回家,也是心靈的連結。「車」象徵著移動力,以及移動力延伸出來的權力/經濟能力。沒有車,表示上不了高速公路,很多地方/資源就無法達到擁有了。電影開場歌舞〈另一個陽光普照的日子〉(Another Day in the Sun)就是在陽光的高速公路高架橋上(Harbor Freeway Overpass)上載歌載舞。蜜亞工作的華納片廠,賽巴斯汀的公寓等位在北邊山谷區;兩人一起去東北邊帕薩迪納(Pasadena)的Riato戲院看《養子不叫誰之過》。這兩區雖然都不在班漢1972年的四個分區內,但是高速公路連結了這些地方。







關於洛杉磯的電影總少不了開車,例如伍迪艾倫在《安妮霍爾》中從紐約來到洛杉磯,無法適應在大太陽下開車移動。開著敞篷車戴著墨鏡的洛杉磯女郎,拉下遮陽板,從後照鏡中梳妝,這樣的畫面彷彿在許多電影都出現過。《樂來越愛你》中有許多開車,找車,找車鑰匙,塞車等關於「車」的敘述,開車是洛杉磯的重要文化,也是洛杉磯完美的生活方式。
3.海灣城市(Surfurbia)
位於太平洋岸的洛杉磯,是全世界最大的海灘城市。賽巴斯汀在黃昏的海邊一面唱著City of Lights,一面滑著三步華爾滋,是片中最優美的段落之一。其取景地點就是在荷爾摩莎海灘(Hermosa Beach)。賽巴斯汀帶蜜亞去的爵士酒吧「Lighthouse」也在荷爾摩海灘。






關於洛杉磯海灘的電影不盡其數,例如60年代初,夏威夷剛成為美國的一洲,海灘變成了流行的時尚,發展出一系列純情少男少女的「海灘派對電影」;洛杉磯威尼斯海灘(Venice Beach)的次文化,也是許多電影中關於青少年的引述。
4.丘陵(Foothills)
山谷區和平原區的中間,是一片高度不高的丘陵,狹窄彎曲的街道,通往陡峭的住宅區。蜜亞和賽巴斯汀參加的派對地點,就是在好萊塢山。唱〈A Lovely Night〉,跳踢踏舞的地方。她們也在格里菲斯天文台(Griffith Observatory)的天文館裡,飛到星星裡面去跳舞。《養子不教誰之過》中的少年就是在這地方逞強鬥狠;詹姆斯狄恩還被很年輕的丹尼斯哈伯霸凌,彈簧刀鬥來鬥去......






比較有經濟能力的洛杉磯人會選擇住在山坡上的大房子,彎曲的道路經常會迷路,只有被邀請的人才可進入。例如古典好萊塢明星喜愛的「比佛利山」。
後現代懷舊的洛杉磯
如果把這電影中出現的地點釘在地圖上,會得到一張隨機落點的點狀圖,分配在幅員遼廣的洛杉磯。怪怪的店家建築東一個西一個,分散而離心(根本沒中心),有些地區空蕩蕩,有些地區都是人,跨過一個街區景觀就大不一樣,所有的點用高速公路連成一個系統;後現代「消費能力」決定了空間的選擇,購物中心是大家相會的地點,名流去咖啡廳消費,店家還願意請客......

《樂來越愛你》的城市/敘事,刻意製造了一份「怪怪」的懷舊感。故事明明發生在當代,但是無論汽車的樣式,女主角的穿著,歌舞的模式等等,都帶著老電影的氛圍。例如蜜亞和室友們在家裡歌唱,一個室友居然戴起了50年帶拉納透納樣式的頭巾;看電影要去看膠卷版的《養子不教誰之過》,豪華的家庭劇院俗不可耐;蜜亞還要去巴黎拍電影,美國人對歐洲的嚮往早就是海明威「午夜巴黎」的過時情懷了;片中出現仍然在運作的華納片廠,但是現在的電影製片已經很少在片廠了。很明顯地,這部片是在「消費懷舊」。

奧斯卡開獎前,很多人批評這部片沒有內容,俗不可耐;更中肯的說法是:這部片充滿了後現代「懷舊」的「媚俗」。懷舊的消費行為到處都是,台灣只要是有「古早味」招牌的店家,我都會去吃吃看。後現代學者詹明信曾經指出:「電影般的擬像文化融入了我們的生活,模糊記憶與真實間的界線,以懷舊電影所呈現的過去影像為例,並非僅如同紀錄片般的紀錄歷史事件,而是藉著影像的懷舊風格來審視歷史的內涵,重新詮釋並傳達新時尚的風格。」以此觀點來看,《樂來越愛你》有點假掰,有點俗不可耐,亂七八糟,時空錯亂,怪怪的風格,並沒那麼不堪入目,而是一種後現代的電影實踐。
問題是:後現代早就是過時概念了,現在已經是2017了,80年代才有人在迷後現代;但是《樂來越愛你》仍然大賣。過去永遠比現在美好,懷舊永遠受人喜愛。後現代的懷舊是一種懷舊,La La Land的懷舊,是一種「懷舊的懷舊」,比懷舊更猛。這部片故事俗不可耐,歌舞普普;但是卻建立了一個比後現代更加「怪怪的」複雜風格,令人「耳目一新」;儘管這部片所有的一切都是舊的。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