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贊波在公開信點出關於桃園電影節紀錄片「台灣獎」的評審費、《天降》放映版權費等問題。游惠貞表示,桃影評審費比照釜山影展、山形影展等行情,通常看一部電影費用約1千元台幣,此次看15部參賽片,為1萬5千元,另外再加上3千元的評審會議費用,因此每位評審的評審費均為1萬9千元。游並解釋,張贊波說領到1萬6千元,可能是點數錯誤。另外《天降》放映版權費3千元,游惠貞自認粗心,因為桃影各種行政事務繁雜,加上影展結束後,負責國際聯絡的工作人員與她都出國,所以未及時奉上。
從張贊波公開信與游惠貞回應 看台灣影展問題

中國重量級紀錄片導演張贊波「致2017桃園電影節策展人游惠貞女士的一封公開信」,4日清晨在臉書發布,隨即引起關注。目前人正在韓國首爾出席「亞洲紀錄片連線」會議的游惠貞,透過越洋電話向本刊坦承是自己的疏失,再三向張贊波致歉,並將儘快匯出放映版權費。無論後續發展如何,此事又再度點出台灣影展界的老問題:倉促成軍、缺乏經驗與資源積累,導致狀況不斷。
游惠貞說,3日桃影藝術總監吳乙峰曾去電提醒她盡速處理張贊波相關事宜,她因忙著「亞洲紀錄片連線」會議,直到4日凌晨才發電子郵件給張贊波解釋與道歉。兩、三個小時後張贊波在臉書發公開信,4日上午游惠貞看到後,又再次發電子郵件說明與致歉。游惠貞也解釋,私下交給張贊波現金評審費,是認為私下一一給評審費比較禮貌,絕非黑箱作業,她也說,這種方式讓對方不舒服,她會再檢討。

桃影屢屢延誤在先,張贊波公開發文,不滿情緒可想而知。但游惠貞即使再三道歉,仍難辭其咎。而追究原因,除了策展單位未能在事前清楚告知評審來台的交通、評審、放映費用等細節,主其事者的一再拖延與團隊溝通不良,也讓錯誤與誤會愈加嚴重。無怪張贊波說:「在我的眼中,尤其在經過和您(游惠貞)的一連串讓人眼花繚亂的低效溝通之後,它不再只是一筆簡單的放映費,它關係著我的尊嚴。」事關尊嚴,桃影勢必得更審慎回應與解決。
桃園電影節從2013年開辦第一屆,至今辦了四屆(2016年停辦)。今年桃影預算達一千六百萬,由微光影像和觀景窗公司取得桃園市府此一標案,兩家公司負責人吳乙峰與游惠貞分別任藝術總監與策展人。

曾執導《月亮的小孩》《生命》等片的吳乙峰是台灣紀錄片界重要人物;游惠貞則曾是金馬影展、紀錄片雙年展、台北電影節等策展人,兩人在紀錄片與策展方面的經歷均超過20年,但仍在活動結束後遭評審貴賓公開質問。甚至今年四月活動前,桃影標案評審之一的電影學者與影評人鄭秉泓就發表「地區需要國際電影節嗎?一封給2017年桃園電影節的諫言書」,文中表示去年10月公開徵選評比時,通過資格審查的廠商只有兩家。「在另一個競爭對手偏弱、無論計劃案還是執行經歷未具任何優勢、影展籌備又迫在眉睫的情況下,由這個團隊(微光影像和觀景窗公司)來辦理桃園電影節,似乎是唯一的辦法。」
鄭秉泓的諫言書,直接以標題「地區需要國際電影節嗎?」請桃園市長鄭文燦思考辦影展目的何在。而台灣近20年陸續有不少地方政府以影展為號召,希望引起地方、全台甚至國際間的注意。但影展是文化活動,必須長期經營與累積才能看見成績。
如何依影展定位與特色邀得最具代表性的影片、影人參加,是每個影展追求的目標,有好的影片、影人,自然吸引各方業界人士與觀眾參與,從而促成文化交流、推廣或產業活絡等目的。辦影展由策展人養成到影展工作人員培訓,都要時間與專業。策展人必須了解國際影壇動向、熟悉業界生態,並有精準的眼光與品味,才能在影展界建立起該影展的「品牌」。而影展工作人員,從行政聯絡、企劃宣傳、人員接待、映演庶務等,每個環節都需要經驗,輕忽不得。
不過在台灣,政府往往把影展當成政績與標案,因為是政績,所以明星或人氣、票房是重要指標;因為是標案,得受採購招標法規定照章行事,反而忽略辦影展最重要的是明確的定位,以及執行能力。由於首長對影展態度不同,「政隨人息」幾乎是地方影展共同的風險,因此沒有長遠的計畫,影展單位難有常設機構,影展承辦單位一換再換。就算設有常設機構也往往妾身未明,難有獨立營運空間。
每年一標、或是臨時應景成軍,讓策展人難以累積人脈,就算有人脈,也因沒有嫻熟影展業務的工作團隊,導致作業流程不順、溝通不良,隨時出問題。由於標案團隊急就章成立,僅有半年多時間磨合,有時執行單位偷懶,辦影展由「策展」變成邀請片商電影大放送的「湊展」時有所聞。就算努力完成影展任務,人脈資源的建立、影片與活動檔案資料整理都因團隊解散無法累積、甚至消失,白白浪費。

張贊波在臉書表示,他執導的紀錄片《天降》和《大路朝天》,幾乎都是在批判不講規則、不尊重人的叢林社會,也覺得台灣是有別叢林社會的文明社會:講規則,講信用,尊重人。他還重話說:「這次,我在您(游惠貞)的身上以及貴電影節的某些組織環節上,我很遺憾地看到了它的反面。」此次桃影策展人游惠貞確實有行政疏失,但如果影展分工得宜、各司其職,事情何竟至此?以台灣影展多年積弊來看,會逼得張贊波近乎撕破臉的發言,只是剛好而已。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