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開始是場夢境,77歲的老人醒來後宣稱死期將近,準備去恆河旁的「瓦拉納西」聖城等候死亡。透過電影我們見識到「等死旅館」的奇特存在,這裡不提供飲食與醫療,只允許快死之人入住15天。時間到了沒死就得離開(但影片告訴我們自有解決之道)。 劇情的重點擺在身為兒子的「別無選擇」,只好放下身邊繁忙工作陪老父去「等死」。然而這段時間,老父一度瀕死,卻又彷彿回春,還和一個當年與丈夫同來卻一直待下的老太太發生類似黃昏之戀。反倒是被困在這裡的兒子,依然要面對許多焦頭爛額、無能為力,但我們大致猜得到這類脫離正規秩序的描寫,反而會導向找到生命答案的終點,否則很難帶來溫馨的結局或所謂的啟發。 不過《巴哈旺大飯店》倒沒一味浪漫。兒子的留與去,有點像父親給他的考驗和放手。我很喜歡兒子回家後,幫自己女兒發動老父留下的機車,這個動作裡既有傳承、也有和解,雖不明講,但相信他也會答應讓女兒自主。至於死亡何時降臨,則不是「努力」可得,導演也沒答案。妙的是最後這場送葬,既悲又喜,有不捨與難過,也有解脫和救贖,轉化得挺迷人。導演蘇巴西什普塔尼完成本片時才25歲,幾乎比這部電影的成績更為人驚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