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小米能夠享有高估值的原因有3個。
【達觀股市】小米再起 台廠悲喜交雜

小米,曾經紅極一時,是僅次於三星與蘋果的中國手機品牌,在華為、OPPO等品牌崛起後,一度淡出鎂光燈焦點,但現在卻傳出了它即將要掛牌上市,估值約1,000億美元,這個數字大概等於1/2個台積電,或是2個鴻海的市值。
第一,它的手機已經重返競爭圈。根據市調機構Counterpoint統計,小米在去年第4季以25%的市占率,超越三星,躍居印度最大智慧手機品牌。而根據 IDC的統計資料,若以全球市場來看,小米在去年第3季的全球市占率為第5名,連續2季重回全球前5的地位,排在前面的則是蘋果、三星、華為與OPPO。
第二,小米在過去幾年投資了100家生態鏈公司,其中有5家成為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獨角獸,而且都是硬體公司。最近比小米更早上市的是,小米生態鏈裡專作小米手環的華米科技,它現在已超越Fitbit,成為全世界最大的穿戴式裝置製造商。
第三,小米現在已經是中國第3大電商了,同時他們線下零售店的坪效也相當優異。現在的小米圍繞著它的用戶,從手機開始,到耳機、行動電源等手機周邊商品,然後進入家庭裡的各種電子商品,而且也有自己的線上與線下通路。而這種同時擁有用戶、產品與通路的生態鏈,就能展現出高效率與利潤。
台灣品牌 難突圍
這樣的發展對台廠可說是悲喜交雜。喜的是台灣代工業者,可望隨著小米的再起而水漲船高;悲的是,台灣智慧型手機品牌,或是消費性電子品牌已經遠遠地被拉開差距,想要突圍,難度非常高。
特別是在智慧型手機品牌的部分,根據Canalys數據公司的資料,中國智慧型手機出貨量在2017年為4.59億台,較2016年下滑4%,也是首度出現年銷售量下滑的現象。
而手機產業是講求規模的行業,如果品牌做不到一定的規模,在供應鏈談判上便失去優勢,加上整體市場已近飽和,對於台灣的智慧型手機品牌來說,現在可能是投降輸一半,盡早思考下一步的時機點了。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