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每次回家 小孩又長高10公分會員專區人物柯金源說,近年淡水河口嚴重淤積,他腳上所踏,是2年多前才剛興建的簡易碼頭,而今竟已遭泥沙掩埋。文 簡竹書攝影楊子磊影音許哲綱主播智偉發布時間 2018.03.13 07:03 臺北時間更新時間 2023.09.12 20:26 臺北時間社會關懷環保柯金源環境紀錄片生態導演關懷弱勢一鏡到底已複製連結贊助本文已複製連結贊助本文公民之力 抗衡政府發展經濟 留下惡果他的大哥柯金發說,弟弟經常外出拍攝,「他太專注,常忘了打電話給太太報平安,像人家講的,出去像丟掉一樣,回家像撿到的,久了我弟媳就比較難諒解,2個人可能也個性不合。小孩小時候也跟他比較生疏。我們常勸他腳步放緩,但他很堅持。人生無法十全十美,他工作上全心投入,得到那麼好的成就,可是家庭的缺憾外人不知道。」公民之力 抗衡政府好友蕭榕也說,每次一有新聞,柯金源經常一離家就是十天半個月,「我都笑說他每次回家小孩又長高10公分。他太熱愛他的工作,有使命感。」柯金源這樣看台灣的環境問題:「很大一部分跟政治有關,在大企業施壓下,立法就已經歪掉、走鐘,很寬鬆了,到了地方上執行時更慘,地方也有選舉壓力,需要樁腳。這是一個共利、共生的結構。」他說,唯一解方是公民力量,唯有夠多的公民站出來,才可能與財團、地方政治人物對抗。人們破壞天然海岸的後果是得用更多消波塊與堤防,如今全台近6成海岸線已成水泥海岸。(柯金源提供)最佳例子大概是他戲稱的「黃金海岸」了。他說,台灣高達近6成的海岸線,已從天然海岸變成水泥海岸,原因包括濱海工業區、遊樂設施或港口等建設,以及:「不管消波塊、堤防或其他建築物,都形成工程利益,由地方政治人物承包,以鞏固樁腳,這就是為什麼這些小型工程一再衍生。」一旦破壞生態,消波塊就得越放越多,宛如癌細胞沿著海岸線蔓延全台,他說,這不僅是視覺美感的變化而已,對生態影響甚大,例如天然溼地可提供緩衝,即使海洋暴潮也不會直接侵襲陸地。癌細胞還包括各種汙染。這天,柯金源在台中的演講,現場人潮爆滿。人們太苦惱空汙的問題。柯金源在台上嘆息:「30年前,我們想保住一整座森林、一座山脈,現在,很卑微的只想保住一口氣。」每隔幾年存到一筆錢,柯金源會出國拍攝,從喜馬拉雅山、非洲拍攝到南極。(柯金源提供)但說著說著,最後他說,人們反空汙,其實是反自己的生活方式,「追求乾淨的空氣、水、土地,就要有所犧牲,這是價值觀的取捨。蓋水庫是因為水不夠用、設電廠是因電力不足。」有需求才有生產,生產帶來汙染,消費後留下垃圾。說到底,太多的浪費,大家都是共犯,我想起第一次採訪他,驚醒而汗顏,那天我買了幾罐瓶裝水,一罐要給柯金源,他婉謝,說自己有帶水。發展經濟 留下惡果他自掏腰包買的120本書,他說,在彰化的哥哥恰好認識一些中小企業主,已託哥哥贈書。「大企業不用講了,有些中小企業主破壞了環境、累積財富後就搬到乾淨的溫哥華、紐西蘭,把這個地方搞爛了就離開。」只是,那些工廠老闆看到書名恐怕也是挺尷尬,難為了他哥哥。汙染到最後,是階級問題。「有財富,你可以搬到空氣很好的地方,買最好的有機食品,裝最好的空氣清淨機。沒錢的人只能買慣行農法(使用農藥化肥)的農作物,住在工業區旁邊,那裡房價最便宜。」他說,自己這一代人享受了台灣經濟發展的果實,卻把惡果留給下一代,「我們這一代要努力修補,如果修不好,對不起下一代。」又嘆,這麼努力了,為何破壞環境之事仍一再上演,是否自己努力不夠?沮喪中帶著深深自責。或許,這才是他日日工作14個小時的原因,何止是他口中淡淡說的興趣而已。柯金源小檔案出生:1962年學歷:彰化正德高中機械工程科畢經歷:財訊雜誌攝影記者,現職公視新聞部製作人、紀錄片導演著作:《我們的島-台灣30年環境變遷全紀錄》重要獲獎:1997年 金鐘獎-電視攝影獎2005年 台北電影節-紀錄片首獎《獼猴列傳》、美國蒙大拿野生生物影展-最佳電視節目、最佳觀點獎《獼猴的戰爭與和平》2007年 美國蒙大拿影展-電視節目最佳影片《產房》2010年 金鐘獎-非戲劇類導演獎《森之歌》2016年 金鐘獎-非戲劇類導演獎《海》、卓越新聞獎-新聞志業特殊貢獻獎2018年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傑出貢獻獎【導演柯金源專訪一】【導演柯金源專訪二】【柯導情報】更多柯金源導演介紹可關注中國信託 Home Run Taiwan官方網站 :https://goo.gl/VRFtiS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更多內容,歡迎訂閱鏡週刊、了解內容授權資訊。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贊助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