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金紙的習俗,最早可追溯到夏商周時期,隨著墓碑出土,考古家發現裡頭葬有石、蚌或金屬等材料模仿的貝幣,金紙收藏家張益銘解釋,「由此可知,當時的人希望,死後的生活能跟生前一模一樣。」
造紙術普及後,根據唐代官員封演所著《封氏聞見記》記載,漢代埋寶錢陪葬,魏晉時期開始以紙錢送葬,到了唐代,上自王公下至庶民,皆盛行燒紙錢送葬。
盛行至今,為何金紙皆以黃色為主?張益銘說,其實黃色代表金條,銀色代表銀條,「另外白色、灰色也算銀色,因此亦有少數紙錢是白色。」而金紙貼上錫箔,也有銀幣的象徵,錫箔塗上金油,則代表黃金,代表不同幣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