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攤商】童工與養女 傳下特有ㄍㄜㄍㄜ羹

mm-logo會員專區財經理財
陳金和(右)對於城隍爺信仰虔誠,除了長年當民防志工,也擔任城隍廟轎班志工。
陳金和(右)對於城隍爺信仰虔誠,除了長年當民防志工,也擔任城隍廟轎班志工。
陳美枝的父親陳金和,來自新竹靠海的香山區內湖一帶。因為父母養不起眾多孩子,陳金和國小一畢業就到新竹最熱鬧的城隍廟口當童工。「我剛到城隍廟時才12歲,一眨眼我都八十多歲了。」陳金和坐在攤前長凳,盯著女兒重新下料煮羹,又看看自己明顯變形的雙手,「搬重物一世人,現在關節都伸不直囉。」
彼時是1954年,陳金和受雇於城隍廟老店「元祖林魷魚肉羹」,在他的印象裡,一天可以拿到一塊錢薪水,「後來認識阮某陳水有,聽說她是10歲時被父親騙說要到新竹市區看戲,結果被賣給紅豆湯攤販當養女,對她有種『同為天涯淪落人』的親切感,慢慢就走在一起。」
婚後,陳金和原本與妻子自立門戶,租在岳父、岳母的攤子旁賣羹湯。1975年再以52,500元買下位於城隍廟東轅門入口處的1坪大攤位,以雅珍號ㄍㄜ ㄍㄜ羹為店名,主要賣羹湯和肉圓,另也搭配賣新竹著名的貢丸、炒米粉,養大三女一子。
陳金和靠著賣羹湯和肉圓,買下城隍廟東轅門入口的小攤位。(陳美枝提供)
陳金和解釋店名來源,「很多客人都以為『雅珍』是阮某或是3個女兒之一的名字,其實是我找算命仙仔算的名字。」至於ㄍㄜ ㄍㄜ羹,則是加了肉羹、魚羹、魷魚的綜合羹湯特有的新竹說法,「因為新竹有814空軍基地,一些外省軍官來城隍廟點餐,學著用台語說『要買ㄍㄜ ㄍㄜ的羹』,久了我們這些攤販老闆也跟著把這種羹說成ㄍㄜ ㄍㄜ羹,我索性用此當店名。」
面對城隍廟商圈十多家同質性攤販,他顯得頗具信心,「羹湯基本用料都是魚羹、魷魚、肉羹,但別人多半在上面撒上魚酥、蛋酥,我撒的則是炸肉酥。」他很堅持肉酥要天天現炸,且一定要用五花肉慢慢切,再裹地瓜粉去炸,不能用碎肉呼攏代替。
商圈內賣肉圓的更多了,但陳金和一直都是自己打米漿,自己炒肉餡,「新竹肉圓比較小顆,但是皮更厚實,一定要先把在來米煮成粥再去打,這樣吃起來才會Q彈。」
雅珍號的招牌ㄍㄜ ㄍㄜ羹是以魚羹、魷魚、肉羹為基底,再撒上炸肉酥。(40元/碗)
苦苦儉儉(台語),是陳金和的草創歲月印象,但考驗他的不只是生意的忙碌,還有命運的捉弄,「阮某38歲就第一次中風,四十出頭歲又第二次中風,到六十多歲往生之前,不良於行許多年。」他嘆了口氣,「可能彼時我們一心想要打拚,加上做油湯工作太粗重,她又容易緊張,所以我都勸人家,要做就做,不愛做就不做,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