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愛芳以流利中文打字,傳來這段訊息:「20年前印尼排華暴動時,我就應該死了,結果多活20年,那就不要白活。」
【一鏡到底】沒死豈能白活 莫愛芳

莫愛芳19歲遇上暴動,逃離印尼到異鄉四處打工,24歲在台灣結婚。起初,她受盡婆家歧視欺侮,後來卻成為台灣第一位拿下金鐘獎影后的新住民,她演電視、電影、主持節目,大放異彩。
然而,人人艷羨的五光十色演藝圈,她卻看得很淡,現在與妹妹一起創業販售蛋糕,為此還推掉不少戲約,因為接到的戲總要她演可憐的受虐看護,太沒挑戰性,她其實想演壞人。她說,20年前逃過一死,後來的人生就不該白活。
她總是忙極了,炎夏我們來到她家,多台烤箱正在烘烤印尼千層糕,接下來的整個下午,她不時打開烤箱轉動蛋糕,以均勻受熱。沒有冷氣,屋內宛如超級大烤箱,她氣定神閒。蛋糕出爐,她趕忙出貨。

莫愛芳19歲就逃離印尼,而今39歲,是台灣第一位拿下金鐘獎影后的新住民,她演電視、電影、主持節目,現在還與妹妹一起上網賣蛋糕。來台時她只會「你好」「謝謝」,現在聽說讀寫都流利。
蛋糕生意忙,她推掉不少戲約。做蛋糕比拍戲好嗎?她答得有趣:「我這十幾年都演一樣的角色-被虐待的看護。我很想嘗試不同角色,例如壞人,可是都沒有人找我演壞人。」
排華 全家生死劫
莫愛芳的人生可能比她演過的戲還精采,她是印尼華僑,父親是工程小包商,母親是廚師,莫愛芳是老大,下有5個弟弟妹妹,童年很幸福:「我愛吃,爸媽每天準備很多好吃的,我爸還會做蛋糕、糖果。外頭沒人敢欺負我,我如果被打,我爸會拿菜刀出去找人。」印尼聘傭便宜,她家還有請傭人。
她功課好,12歲就幫親戚的小孩補習數學,她懂得教,幾年後學生多達二百多個,她笑道:「我到台灣後還碰過好幾個當年學生,有一個嫁到彰化,也有人嫁到龍潭。」
少時的她聰明受寵,脾氣不小,18歲去男友家作客,男友是潮州人,莫愛芳是客家人,在印尼,潮州人與客家人素有嫌隙。男友母親得知莫愛芳是客家人,沉著臉:「我娶媳婦不娶客家人。」莫愛芳回嗆:「阿姨妳放心,我嫁人絕不嫁潮州人!」

人生第一次風暴是1998年,前一年亞洲金融風暴,造成印尼貨幣貶值逾8成,1斤米從印尼盾500元漲到5000元。社會動盪,各地出現排華暴動,華人被殺、房子被燒、女性遭性侵,莫愛芳住的村子也遭殃,「有一群人在我們村子的路口開始動亂,幸好村長和當地原住民保護我們,不然我們全家死路一條。」
父親把19歲的莫愛芳叫來:「這個家不能全部死了,要有一個活下來,妳走吧!」莫愛芳猛搖頭,說要死全家一起死。「爸爸把大妹妹拉過來。有妹妹在,我沒辦法說不要。」她帶著妹妹連夜搭車,逃到馬來西亞。
她在馬來西亞當餐廳服務生,之後到新加坡當保姆。一夕歷盡滄桑,「住在別人的國家,受委屈只能偷哭。」
2000年她來台灣,先當看護,再到工廠工作,2年後某天她受邀做客,屋主的母親一見到她,喜歡得不得了,問她結婚沒。「我說還沒,不想結婚。她又問我出生年月日,然後打開一本書,叫農民曆。」這位媽媽想把兒子介紹給她。莫愛芳敷衍著,心想這男生不外乎離婚、太老,或智能不足。
此時男生返家,她一看,居然挺正常。二人交往,她細心觀察:「我不喜歡男生抽菸、喝酒、打牌,他都不會,而且出去玩會買東西回家給爸媽吃,孝順的男人才可靠。」

只是,孝順的男人會把父母放第一位。婚後第一天,親切的媽媽成了婆婆,收走莫愛芳的護照、嫁妝錢財,告訴她一家大小吃早餐的偏好。莫愛芳這才知道,先生家族全住在一起,6棟四層樓透天厝相通,她每天得負責家族11口的早晚餐、洗所有衣服、打掃6棟透天厝。「天啊,我結婚前怎麼沒多了解這個家。」
婚後 絕望想跳樓
「我覺得他們不是要找老婆、媳婦,是要一個免費外勞。像我們東南亞人最怕冬天,一直感冒全身沒力,還有人敲房門叫我煮飯,是在叫外勞嗎?還說:『愛芳幫我拿水來!』以前都是我叫傭人端水給我耶,現在被當傭人,超氣的。」婆婆出門時還會將家門反鎖。
先生總勸她忍耐。她好幾次想拿著行李箱離開,但想起從小奶奶說:「出去簡單,回家的路就難了。」還有幾次,她絕望得想從頂樓陽台跳下去,「有一次真的要跳了,但我往下看,好怪,我看到爸媽在跟我揮手。我就抱著頂樓欄杆,哭了好久。」
離鄉背井的人沒資格任性,當年那個回嗆男友母親的莫愛芳,如今只能吞下委屈。她得知婆婆之所以防她,是因為附近曾有外籍配偶拿了先生的錢離開。她找了一天,倒一杯茶給婆婆,跪下說:「媽,也許有其他外籍新娘做壞事,但妳給我一點時間,我會讓妳知道那是她們不是我。」

那天之後,她發覺婆婆不太一樣了。幾年後婆婆罹癌,莫愛芳天天在醫院照顧,某天半夜她累得在病房睡著,醒來發現有人替她蓋上棉被。「病房沒有其他人,只有我婆婆。」她說,那段時間婆婆常用一種特殊的眼神看她,有一天才問她:「妳會怪我嗎?」接著說:「之前對妳嚴格,是期望高,我怕妳跟其他外籍新娘一樣。以後這個家靠妳了!」
婆婆完全變了個人,莫愛芳愛吃榴槤,婆婆會特地買,隔天全家上班後才拿出來與莫愛芳一起吃光光。榴槤貴,小叔小姑們一口都沒吃到,怨媽媽偏心。婆婆過世前,把兒子與莫愛芳叫到跟前,叮囑兒子:「你以後敢對愛芳不好,我做鬼都不會放過你。」
生命的更大轉折在2006年,公共電視要拍以外籍看護為女主角的單元劇,去桃園選角,當時在忠貞國小上中文課的莫愛芳雀屏中選。她中文仍差,連劇本都看不懂,但憑著當年闖天涯的膽識,她決定拚了。
演戲 處女作奪獎
莫愛芳演一名照顧阿嬤的看護,她說,那時婆婆剛過世不久,「我把阿嬤當成婆婆,完全不覺得在演戲。」她以能哭出名,30秒內能掉淚。隔年,她以此拿下金鐘獎單元劇的最佳女主角,自己都傻了,「我不會化妝,頒獎典禮是臨時跟朋友借眼影、眉筆,請朋友隨便幫我化。」

得獎後她曾說,以前其實從來不哭的,「如果沒有離鄉背井,我的脾氣一樣又壞又硬,拍戲哭不出來的。」又說,人吃了各種滋味,會成熟。
戲約不斷,2013年她在電影《總舖師》飾演外籍看護露絲米,機靈可愛的角色隨著電影賣座,莫愛芳知名度大增。不久她在公視主持節目,專門訪問嫁來台灣的新住民,節目最後她會帶這些新住民回到闊別多年的家鄉。
印象最深的,是一名住南投山區的新住民,經濟因素加上交通不便,婚後14年沒回過印尼。當莫愛芳帶著她返鄉,老家父母對著莫愛芳下跪,她久久難忘。
她因此認識許多新住民,不時協助,「我都不太敢講,我家戶口名簿寄住好多人,都是一些離家或離婚的新住民,小孩上學需要戶籍。」多半是家暴,「老公一喝醉就打她們,甚至強暴。」這些新住民通常也經濟困難,她還幫忙介紹附近工廠的工作。
這幾年,莫愛芳不時在臉書貼出回印尼與家人團聚的照片,常有人留言表示羨慕,卻也偶有酸言酸語說她一直出去玩,她從不多解釋。

自責 盼常伴病父
20年前那場暴動,全家在村長庇護下倖存,「後來我爸媽每年過年都送禮給村長。」只是,當年會提著菜刀護女兒的父親,這幾年卻不時把塑膠壺放在瓦斯爐上燒,或喝水桶裡的雨水。父親失智了。
「我沒回家,他就問弟弟說大姊怎麼還沒回家,他的印象停留在我10歲時。」但,每當莫愛芳回印尼,替父親打掃房間、換床單,父親卻認不出這位心愛的大女兒,會對兒子說:「我們家好像來了一個女鬼,很奇怪一天到晚進我房間,是不是要偷東西?對喔,我不見了一千多萬。」
莫愛芳氣極敗壞找父親理論:「誰是女鬼?我是你女兒,你忘了嗎!還有喔,你不要說我偷你的錢,你的錢都是我給你的!」只是,罵完轉過頭她幾乎落淚,「我照顧婆婆3年、公公9年,可是我自己的爸媽呢?以前爸爸辛苦養我們,如果我沒嫁這麼遠,就可以好好照顧他們的晚年。」

回印尼時,她會帶著女兒。「女兒2歲,我就開始存機票錢。」她說,當年在台灣還沒結婚時,某天與印尼姊妹一起去接她的小孩,「小孩遠遠看到媽媽,很開心,但旁邊同學不懂事童言童語,問說:『那是你媽媽嗎?好黑喔。』小孩子馬上說不是,是家中外勞。我朋友眼淚快掉下來。」
「我好心痛,後來自己有女兒,會想如果我的小孩不肯承認我是她媽媽,怎麼辦?怎麼樣讓女兒覺得有這個媽媽是驕傲的事?我就每年存一點錢帶她回印尼,讓她自己去看,媽媽的家庭背景沒什麼好丟臉的,我弟弟妹妹還會帶她逛街吃東西,她就很開心。」女兒10歲,已去過印尼17次。
她教女兒中文、印尼文、簡單英文,還教一些樂器。「我要讓她知道,媽媽雖然是印尼人,但不是沒用的人。」唯獨沒告訴女兒,媽媽還是個演電視、電影的明星,她說:「我女兒是長大後才知道。」
她的夢想是蛋糕的訂購穩定,能開一間蛋糕店,若有好的戲約才拍片。人們艷羨的五光十色演藝圈,她看得極淡,沒興趣的戲便不想為了錢而拍,但,「好的戲,即使是學生拍片,我也願意演,不用錢!」
祈願 此生沒白活
儘管拍戲後收入增加,她始終節儉,「我一千塊可以用一個禮拜,夠了。」一身衣鞋多在夜市買。有的人節儉卻不介意慷他人之慨,她不是,某天我們邀她錄影,問她要點咖啡還是花果茶,可報公帳,她答:「我喝水就好,你們不要花錢。」體貼入微。
淡出演藝圈數年,今年她才又接3部戲,一部是藍正龍導演的電影,「藍正龍第一次當導演,我很喜歡跟第一次創作的人合作,他們會對作品要求很高、很有想法,跟他們學習會進步。我第一次演戲是《娘惹滋味》,那個導演也是第一次拍片,好認真。」另一部戲她演一名遭性侵的看護,她說,終於有個她沒演過、有挑戰性的角色了。
躲過暴動,異鄉求生,脾氣磨平了,個性與膽識還在。她說,只盼此生沒白活,想留下的不是財富,是子孫看得到的各種作品,「讓他們驕傲,他們的媽媽、阿嬤是很努力的人。」
莫愛芳小檔案
- 1979年生於印尼加里曼丹省坤甸市
- 2000年來台
- 2003年結婚
- 2007年獲金鐘獎單元劇最佳女主角
- 2013年獲新住民多元文化美食競賽創意組冠軍
- 電視作品:《娘惹滋味》《雲頂天很藍》《阿婆的夏令營》等
- 電影作品:《小熊歷險記》《總舖師》《滿月酒》等
- 節目主持:《我在台灣,你好嗎》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