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指數型基金是追蹤某個市場指標,例如標普500指數、或開發中國家的債券,而且成本越低越好。有別於其他類型的基金是由基金經理人精挑細選投資的股票,指數型基金有些根本沒有經理人操盤,只須把投資組合調整為和指數成分股完全一致,因此,也號稱是「懶人投資法」,或被動型投資。
【被動式投資法(上)】學巴菲特躺著賺?指數型基金如何成為投資界的原子彈

號稱股神的美國投資大師巴菲特的理財智慧,讓全球許多投資人心嚮往之。20多年來,這位「奧瑪哈聖人」(Sage of Omaha)提供的建議始終如一:不用多煩心,買指數型基金即可。
事實上,今年稍早巴菲特才贏得了一項賭注,引發投資界側目。他和華爾街著名投資公司Protégé Partners比較雙方10年的投資成果,結果,巴菲特以126%的投資報酬率大勝對方的36%。
但股神這10年來根本沒花什麼力氣,因為他投資的是一檔僅僅追蹤美國股市的指數型基金;至於對手Protégé Partners則是動員200多位基金經理人,精挑細選了多檔對沖基金,10年內可能做出了成千上萬個買賣決策,而且每個決策恐怕還是經過研究公司財報、訪問經營團隊,還和華爾街分析師開會,琢磨多時後才做出的。
指數型基金是什麼?它真有那麼大的魔力,可以讓人躺著賺?
指數型基金起源可回溯1970年代,在2008年金融海嘯過後,投資人更是大幅度倒向被動型投資。據Investment Company Institute統計,目前,全球指數型基金管理著將近10兆美元的資產,幾乎是對沖基金和私募基金總合的兩倍大。
買過基金的人應該都知道,除了購買基金單位的資金之外,你還必須支付一筆管理費,這些費用都是流向基金經理人。指數型基金的問世,讓數百萬人省卻了幾十億美元的費用,而且,投資績效還比一般基金更好,巴菲特的賭注就是一個力證。10年下來,耗費大量心力與金錢的Protégé Partners,投資績效竟慘敗給巴菲特投資的那檔被動跟隨美股股指的基金。
《金融時報》指出,不誇張地說,被動型投資的興起,可能是過去半世紀最具影響力的金融創新,它重塑了市場動能,並改造了金融產業。
1957年標準普爾推出第一個由電腦計算的股票指數,成分股都是當時美國規模最大的企業。「這是金融進入電子時代的一個象徵,」諾貝爾經濟學得主席勒(Robert Shiller)表示。
到1960年代,更好的數據以及更強大的電腦讓世人發現,多數基金經理人其實表現不佳,大家也開始想理解這是怎麼回事。「突然間,到處都是電腦,每年都會出現十幾份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報告,」Dimensional Fund Advisors董事長David Booth說。
芝加哥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都站在當年這波金融學術革新的風口浪尖。普林斯頓經濟學教授、《漫步華爾街》(Random Walk Down Wall Street)作者波頓‧麥基爾(Burton Malkiel)指出,一旦計入交易成本以及基金經理人的收費,一般投資人的投資報酬率往往比大盤來得低。
投資界的原子彈
一個個來自學院的結論,讓MBA畢業生約翰‧麥克考(John McQuown)極感興趣,他在富國銀行成立了一個「管理科學部門」,致力於開發更具分析性、更嚴謹的投資產品。他召集了一群著名的經濟學家作為顧問,其中許多人後來都贏得諾貝爾獎。這部門有如投資界的曼哈頓計畫,最終也催生了投資界的原子彈,威力震懾全球的資產管理業。
當然,富國銀行的革新需要外部投資者的信心才能付諸實踐,開先例的是一位名叫Keith Shwayder的芝加哥大學研究生。1970年,他加入家族事業Samsonite,並且震驚地發現,家族事業規劃的退休金大雜燴似地投資了各類共同基金,保守又傳統的做法讓他這個在母校進行最尖端研究的人無比反感。
於是,他詢問學校老師,是否有任何人以「理論上可行的」方式來管理資金,結果,他立即被引介給麥克考。
1971年7月,史上第一個指數型基金問世,用來操作Samsonite的600萬美元退休基金,但因為一些技術性問題,執行起來困難重重。1973年,富國銀行推出一檔新基金,追蹤標準普爾500指數,依據每檔成分股的市場價值來決定其權重。不久後,Samsonite把自己的基金併入富國銀行相對較簡單的標普500指數。
1970年,富國銀行傳統的資產信託部門管理大約50億美元,到1980年,這數字成長至近150億美元,那時,富國銀行幾乎已停止一切主動型的資金管理操作;到1990年代,其管理的資金已膨脹至800億美元。
但指數型投資要靠著一位有著鋼鐵意志的金融家,才真的擴及一般大眾,而非僅是退休基金和保險業者的禁臠。
這位金融家名叫約翰‧柏格(John Bogle),他聽了美國第一位贏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經濟學家保羅‧薩謬森(Paul Samuelson)的鼓吹後,於1976年推出一檔追蹤標普500指數的共同基金先鋒基金(Vanguard Fund),向一般民眾募集資金,但起初出師不利,好不容易才募到區區1100萬美元,還立刻成了華爾街的笑柄。
富達投信董事長Ned Johnson說,「我沒法相信,投資人能滿足於僅追求達成平均報酬率的終極目標!」柏格回憶,當時這檔基金的承銷過程大概是華爾街歷史上最失敗的例子。
但精通數學的柏格對這檔基金有著絕對的信心,他說,指數的優越性是有保證的。
事實證明,在1976年底時,先鋒基金總規模僅1400萬美元,到了1982年,已跨越1億美元的門檻;1988年時,這檔基金總資產號稱達10億美元,1996年時,規模超過100億美元;如今這檔基金改名為Vanguard 500指數型基金,管理的資金超過4000億美元,標普500的所有491檔成分股中,擁有超過5%的部位,換算市值占標普500的7%。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